分卷阅读172


酌着猜测道:“以臣之见,所谓六边形,该是有六条边。辛弃疾文采斐然,似乎又颇有政治才能,为文士、为官绅各有名传,这六边形战士,应是形容辛弃疾在不同方面均可触摸到其边界,到达极致。”

“如此……”刘彻摸了摸下巴,“朕怎么没有一个六边形战士?”

众臣默,合着是嫌弃他们能力不够全面多元了呗?

【北伐准备如火如荼,但是不久之后,辛弃疾就发现韩侂胄的军事准备很不充分。辛弃疾虽然很想北伐,但他更清醒理智,他很清楚准备不充分就是去送人头,所以提醒韩侂胄谨慎考虑,谋定而后动。

结果韩侂胄表示:你懂什么,一边去!后来就真的把辛弃疾调离前线了。】

刘彻:???

“不是,他听不懂人话?”

李世民摇头:“何以如此不听人言。”

嬴政言简意赅:“蠢货。”

汴京城中的赵匡胤只剩捶拳,家国不幸啊!

南宋。

辛弃疾执杯的手颤了颤,眼中燃起来的光倏然一黯。

一旁的陈亮也有些悲伤:“幼安兄……”

辛弃疾微不可察地摇摇头:“我一身荣之辱进退不足惜,只是担忧,若当真贸然出兵,朝廷必将损失惨重。”

北伐失败的下场是什么,他们甚至不需要翻前代书史,只看宋之一朝即能预料。

【所以说,辛弃疾在词中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就是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并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

我们还可以和上阕中刘裕的典故联系起来看,刘裕与刘义隆一对父子,同兴北伐,却是一胜一败,原因唯在“草草”二字而已。两相对比之间,正是希望朝廷能吸取历史教训,明确北伐的正确做法。】

“用事贴切,一片殷殷之心,辛词壮也。”苏轼叹服了。

苏洵叹息:“只怕时人,不明白这词中的殷殷之心。”

【但很明显,无人在意。开禧二年,韩侂胄举兵北伐,其结果与辛弃疾预料的一样,宋军大败,开禧三年,宋金再次议和。】

南宋。

辛弃疾的拳头狠狠砸在桌案上,杯中酒水四溢:“可恨!”

他咬牙切齿,即使心中早有预料,听到这个消息却仍难以平静。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大宋就该被金人欺压至此吗?!”

皇宫。

宋孝宗赵眘嘴唇紧抿,一张脸沉得可怕,当年隆兴和议,他便觉屈辱,如今又来了个开禧和议,屡屡丧权辱国,他有何面目去见先祖?

韩府。

韩侂胄久久失语,怔愣不能言。

前朝诸人又气又叹,纷纷骂起了不信忠良的君王庸将。而诸位帝王却是被末尾那几个字惊到:

“再次议和,那个宋朝到底议了几次和?!”

【其实,韩侂胄虽然北伐失败,但对于南宋来说,愿意北伐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韩侂胄是宰相韩琦的后代,曾和范仲淹一同率兵防御西夏,又同他一起主持庆历新政,在地方就任时也曾捍卫宋土。

韩侂胄以恩荫入仕,就主战这一方说,倒是好过当时不少人。但北伐这事就emmmm……很难评。

从查到的资料来看,韩侂胄北伐之时,军中已有内奸,好像是叫吴曦吧!暗通金国,卖国求荣。】

这等贼子!

赵眘眼中直冒火:“给朕查!查到就地正法!”

其他人也义愤填膺,不论什么朝代,通敌叛国都是令人唾弃的。

【韩侂胄先是不察,又草草出兵,终招落败。金国那边给的议和条件,除了一贯的要钱,还要求南宋这边献上韩侂胄的头颅。】

“大胆!异族好生无礼!”

刘彻怒了,把金国代入匈奴,当场暴走。底下大臣如卫青等人脸色也不好,异族狼子野心,分明是故意羞辱。

“那宋朝若还有点骨气,就该断言拒绝,卧薪尝胆一雪前耻!”

【韩侂胄大怒,想要整兵再战,但他大势已去,投降派再次占据上风,他们暗杀了韩侂胄,并将他的人头进献给金国,达成议和,即所谓“函首安边”。】

“啪——”

赵匡胤将手中的杯盏一把砸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没骨气的东西,简直丧权辱国!”

李府。

李清照同样皱着眉,满脸嫌恶:“堂堂朝中,更无一个是男儿!”

李格非这次没有阻止女儿,他是读书人,最讲节气风骨,哪里能想到南宋竟有函首安边这样的事?

“朝堂之耻!”

唐朝。

李世民寒着脸斥道:“满朝的软骨头!”

南宋。

辛弃疾怔了怔,随即虎目微红:“即使韩侂胄头不足惜,但国体足惜,朝中……糊涂啊!”

另一边。

韩侂胄愣在原地,他是名门之后,不说有多大志向,但也是蒙家族教导,读过圣贤书,知道什么当为什么为,可那些人……他捏紧拳头,忍不住代入后来的自己,若是,若是那时的自己,听了辛弃疾的劝言呢?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接着看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堪,意为能够,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即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不堪回首的是,佛狸祠中香火鼎盛,乌鸦啄食着祭品,祭祀的鼓声阵阵鸣响,一派喧然。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当年他打败王玄谟之后,曾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建立行宫,以炫耀功成,这个行宫后来便被称为佛狸祠。这本是侵略者的功勋,也是他们耀武扬威的罪证,但当地的老百姓却不知就里,只把它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

应该说,辛弃疾的这句词是含有深沉的讽刺与忧虑的。根据前面的置换法,我们可以将拓跋焘置换为金主完颜亮。

当年,完颜亮南侵,也曾驻扎在瓜步山,窥伺宋廷。佛狸祠这个典故,很好地影射了金主完颜亮。但是呢?百姓却不知其中耻辱,竟至于祭祀敌人,如此种种,真让人不忍去看。

这声叹息里,蕴含着辛弃疾对百姓忘记国耻的深深忧虑。也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若一意听之任之,百姓习惯于异族统治,忘记中原衣冠,就再难收回了。】

唐朝。

李世民叹息着颔首,他想起自己所面对的形势了,自汉末之南陈数百年分裂,虽有隋之一统,但终是昙花一现,隋末大乱,才弥合的疆域人心又迅速分裂,他们满朝君臣,又何尝没有过类似辛弃疾的担忧?

“此子敏锐,一心为国,惜在南宋矣。”

素来爱才的太宗皇帝有些不忍了。

明朝。

同样经历了在分裂中统一的朱元璋也是叹了口气:“辛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