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9


陈瑾瑜点点头应下。

……

进了县衙,先用午膳。

午饭后,姜韶华稍事歇息。一个时辰后便起身出了县衙。

随行众人早就习惯郡主的行事做派,没人叫苦喊累想。便是崔县令,也早有准备,郡主这边一动,崔县令立刻就来了。

姜韶华笑道:“本郡主闲着无事,随意转转,崔县令不必相陪,忙自己的差事便是。”

崔县令坚持道:“县衙里有县丞县尉主簿他们,臣随郡主一同去。”

好吧!臣子要表现,郡主也不能拦着。

姜韶华哑然失笑,略一点头:“也罢,你想来就一并来。先去看看粮仓。”

崔县令点头应下。

等到了新建的太平粮仓外,姜韶华一眼看去,有些惊讶:“过年的时候,不是说粮仓都建好了吗?怎么还在建粮仓?”

崔县令等的就是这一句,不慌不忙地应道:“回禀郡主,叶县家家种桑养蚕,每年种的粮食都不够百姓吃的,要从外面买粮。所以,臣打算再多建几座粮仓,多屯一些粮食。以后能应对灾荒之年。”

瞧瞧崔县令这爱民如子侃侃而谈的气派。

姜韶华含笑赞道:“崔县令考虑的十分周全。”

“也得是叶县,才建得起这么多粮仓。”陈瑾瑜笑吟吟地接了郡主话茬:“还是崔县令治县有方。”

崔县令很是谦虚:“叶县富裕,富在百姓。换了谁来做这个县令,都能做得好。倒是像郦县那样的地方,治理起来费心费力。蔡县令远胜于我。”

姜韶华和陈瑾瑜笑着对视一眼。

内卷果然是竞争的最大动力。

崔县令瞄准了蔡县令,那可真是有的拼搏奋斗了。因为蔡县令实在是太勤勉了。

“郡主最先去了郦县。现在,郦县真是大变了模样。”

陈瑾瑜忍不住赞了蔡县令几句:“蔡县令事事亲力亲为,为百姓生计绞尽脑汁。简直就是县令的典范。”

眼高于顶的崔县令,对蔡县令倒是很服气:“蔡县令爱惜百姓,当差勤勉,是我等县令的楷模。”

顿了顿,又来了一句:“陈舍人写的蔡县令小记,也十分精彩。我已读了三回。”

看过之后,眼珠子都有些红。

一个县令,能被郡主这般赞扬,还写成这样小记四处散播,这是何等光鲜体面荣耀。

真恨不得以身代之,再来一个崔县令小记什么的。

陈瑾瑜笑着自谦:“崔县令是两榜进士,我那点文采,哪里值得一提,让崔县令见笑了。”

马耀宗立刻道:“陈舍人也太谦虚了。那份蔡县令小记文采斐然,写得好极了。”

姜韶华也含笑点头:“确实很好。”

陈瑾瑜被夸得眉开眼笑。

卢琮一时插不进嘴,心里暗暗想着,换了他来写,保准写的更精彩更感人肺腑。

可惜,他现在还没搏得郡主信任。这等出头露脸的差事,还轮不到他,让陈舍人这个黄毛丫头抢了先。

没错,卢琮卢舍人对此事颇有些不甘不服。他自少读书,说是读书天才也不为过,写得一笔好字,一手锦绣文章。

陈瑾瑜确实有才学,以这个年龄的少女来说,实在难得……不过,哪能和他相提并论!!!

第220章 内卷(二)

崔县令做的,不止是建粮仓。

崔县令随意地在前领路,“恰巧”路过一处学舍。学舍里传出幼童的朗朗读书声。

姜韶华目光一掠,咦了一声,停下脚步:“这里不是私塾?”

学舍门口挂着一个黑色的匾额,上面写着叶县书院四个大字。字迹飘逸,分明是出自崔县令手笔。

如果是私塾,绝不敢挂这样的匾额。

果然,就听崔县令不疾不徐地答道:“回郡主,这是叶县县衙建的书院。由县衙出银子,聘了五个秀才来做夫子,只要是叶县百姓,都可将家中六岁以上的孩童送来读书。一直可读到十五岁。”

“书院不收束脩,还供孩童们一顿午饭。”

“还有,不但男童可来读书,女童也可进书院。”

最后这一句,才是重点。

崔县令一边拿腔作势,一边悄悄去打量郡主的脸色。眼见着郡主舒展眉头,崔县令这颗心才悄悄落下。

“崔县令有心了。”姜韶华目中满是赞许,声音温和极了:“叶县富裕,为南阳郡之首。如今县衙建书院,让孩童们有书可读,这是给全南阳郡的县衙做了一个表率。”

被郡主盛赞,崔县令就像喝了一杯热热的蜜水,心里暖烘烘甜丝丝的:“臣做的都是该做的事,不敢当郡主这般夸赞。”

“有什么不敢当的。”姜韶华笑道:“你这般用心,本郡主很是高兴。”

顿了片刻,又道:“书院里有女童来读书吗?”

崔县令有些遗憾:“只有寥寥几个,男童倒是来了不少,年龄大小不等,一共有四十多个。男童分了五个班,女童只能勉强凑成一个班。”

世情就是如此。女子就该安分守己地待在家中,不该抛头露面,读书这等事,更是男子的权利。

叶县已经是一等一的富县,女子们种桑养蚕织绸赚银子养家,地位之高,远胜其他地方。便是如此,肯送女儿进学舍读书的,也少之又少。

陈瑾瑜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插嘴问道:“是不是百姓们顾忌夫子是男子,不愿让女儿进学舍?”

“这倒不是。”崔县令叹一声:“教导女童读书的,是臣的内人李氏。而且,学舍里特意砌了一道墙,将男童女童读书的地方分开。平日进出也是走两个门,互不相通。”

“为了保证孩童们的安全,臣还将衙役排班,每日都有两个衙役来守着学舍。以免有宵小之辈乱闯。”

“臣还特意亲自写了公告,令人宣读,让百姓们都知道学舍收女童。可来学舍读书的女童,还是少之又少。”

姜韶华淡淡接了话茬:“人心中的成见,就如高山,不易攀越。崔县令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管有几个女童来学舍,都开了一个好头。”

崔县令被夸得俊脸发红:“多谢郡主盛赞。”

心里却暗暗振奋。

在王府和蔡县令那一番掏心置腹的长谈,彻底打通了崔县令的任督二脉。崔县令回叶县后,就开始着手建粮仓和学舍。尤其是这叶县书院,更是花足了心思。

可惜,百姓们目光短浅,连免费的书都不愿让闺女来读。大多是觉得女子读书没用,不如留在家中。

六七岁的女童,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能学着采桑叶喂蚕。再大一些,就能学缫丝织绸赚银子了。

这些,不必崔县令细说,姜韶华也清楚。

“郡主,我们进学舍瞧瞧吧!”卢琮最擅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