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2


邹县令和伍县令最是熟络,很自然凑到了一处。男子们八卦起来,其实比妇人还要长舌。两位县令先装模作样地说了些官面话,等说得热络兴起,便将随从都打发了出去,两颗头颅靠到了一起。

“再过几日,崔公子就要变成长宁伯了。”邹县令悄声笑道:“这样的年少才俊,可半点不比王四公子和郑小公爷差。”

伍县令立刻低声纠正:“王四公子和郑小公爷胜在出身好,自少就做太子伴读,现在身居高位理所当然。我们这位崔公子,出身确实远远不及,论才干,比那两位京城俊彦强多了。”

“换了我是郡主,我也选崔公子。”

邹县令嘘了一声:“这话别乱说。过了年郡主才十四岁,还得再等一年才及笄。谈婚论嫁为时尚早。”

伍县令嘿嘿笑了几声:“我们郡主行事,走一步看十步,心有成算。既是要招赘婿,当然得招一个知根知底性子好又有能耐的。崔公子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邹县令点头表示赞成。

年龄相当不必说,崔公子相貌生得好脾气更好,能种新粮改进培育粮种。郡主的眼光,比已故只知看脸的亲娘强了不知多少倍。

另一边的院子里,崔县令和李颖夫妇也在低声闲话此事。

崔县令颇有些遗憾扼腕:“可惜崔公子出身博陵崔氏,要是我们清河崔氏的儿郎该有多好。”

殊不知,当日姜韶华在为崔渡考虑出身来历的时候,确实在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间犹豫过。

后来下定决心,一是因为姨婆宋氏嫁娶了博陵崔氏,有这一层关系,崔渡的出身来历就更以后说服力。二来是因为清河崔氏人才辈出家族势力正兴旺,博陵崔氏就好拿捏多了。

李颖笑着瞥夫婿一眼:“虽然不是同族,不过,既然都姓崔,总比旁人亲近。这回进了王府,你私下去见一见崔公子。”

崔县令没了以前的矜持自傲劲,现在务实多了,笑着点头应下。

隔日郡主宣召崔县令等人进王府。忙完正事,中午小宴的时候,崔县令窥了个空,端着一杯美酒就去了崔渡面前敬酒。

南阳十四县,崔县令出身最好,最年轻也最英俊。崔渡对崔县令第一印象颇为不错,笑着举杯对饮。

结果,崔县令开了这个头之后,其余县令一一上前来敬酒套近乎。

崔渡也是个实在脾气,半点不懂偷奸耍滑,被众县令围着,一杯借着一杯喝个不停。

崔平怕崔渡再次醉酒,主动起身过去为崔渡挡酒。崔望等人也围拢了过去。

姜韶华看在眼里,满意地扬起嘴角。

当日为崔渡选了博陵崔氏的出身,果然是个正确的决定。对家族日渐衰败的博陵崔氏而言,即将被朝廷封为长宁伯的崔渡十分重要,势必成为崔氏这一辈最出众的儿郎。

想来日后,博陵崔氏会在崔渡身上出人出银子出力,简而言之,家族资源要倾斜一部分过来……

总之,南阳王府一点都不亏就是了。

第413章 声势(二)

在众人的翘首期盼等待中,朝廷钦差们终于在腊月二十二这一天抵达南阳郡。

这一日,南阳郡主亲自领着属官和县令们出城迎接钦差。

前来传圣旨的,是礼部董侍郎。

董侍郎今年四十有五,正是男子盛年。董侍郎当年是榜眼出身,才学渊博,一直在礼部任职,短短十几年间就做到了礼部侍郎,正三品的朝堂高官。

董侍郎接了传旨的差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董侍郎早在十几年前就和南阳王府有往来。这几年南阳王病逝,陈长史和董侍郎一直有书信来往,每年的年礼也格外厚重。

可以说,董侍郎是南阳王府在朝堂里最重要的人脉之一。

“臣见过南阳郡主。”

相貌儒雅风度出众的董侍郎,微笑拱手作揖。

姜韶华含笑道:“董侍郎代皇上来传圣旨,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陈冯两位长史立刻迈步上前,和董侍郎寒暄说话。

文官们凑在一起,先论科举进身先后,再论官职。以官职来论,陈长史冯长史只是五品官,当然不及董侍郎。以科举来论,陈长史和冯长史比董侍郎早了两科,是正经的前辈了。

董侍郎和南阳王府交好,在京城算不得秘密。毕竟经常在朝堂上为南阳郡主张目说话。太和帝特意派董侍郎前来,显然是因为对没能满足堂妹请求一事有些惭愧之意。

董侍郎和众人寒暄一番,目光很快落在了崔渡身上:“这位就是长宁伯?”

崔渡立刻应声上前,向董侍郎见礼。

他平日里其实颇有些散漫,郡主对他一直十分宽容,众人也不拘着他。这些日子,崔平来了之后,反复教导提点他礼数。这几日,为了接旨一事,还特意训练他坐卧行走的礼仪。

和郑宸王瑾这样生来就是贵公子举止优雅的不能比,也说得过去了。

董侍郎忙笑着扶起崔渡:“使不得使不得,长宁伯种出新粮,于国于民都有大功。下官如何当得起长宁伯这一礼。”

当着众人的面,将崔渡狠狠夸了一通,诸如“年少俊彦”“品貌俱佳”“万里无一”之类,滔滔不绝。

文官的嘴,舌灿莲花,半点不为过。

崔渡被夸得飘飘然,忍不住看郡主一眼。

姜韶华失笑,冲崔渡使了个眼色。

这样的话,就当耳边风,听听就算了,千万别当真。

董侍郎一行人进了城门后,受到了百姓们热烈的夹道欢呼。听着马车外传来的声浪,董侍郎忍不住探头往外看,正好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高声喊着郡主千岁,一张小脸都憋红了。

董侍郎莞尔一笑,心想这也就是在南阳郡。换了别的地方,这等年龄的小姑娘都被拘在家里,哪有机会随意出门凑热闹。

南阳郡富庶平安,生机勃勃,百姓们的幸福安乐都写在了脸上,确实是个好地方啊!

马车缓缓前行,一个半时辰到了南阳王府。

王府早有准备,正门敞开,香案已经摆上。

董侍郎下了马车后,肃容宣布封赏典礼开始。今日的主角,当然就是长宁伯崔渡,便是姜韶华这位南阳郡主,今日也得退让一旁。

繁琐的封赏典礼,进行了半日。

董侍郎不愧在礼部混迹多年,对一应流程十分熟悉,且满口之乎者也,出口成章。

陈长史冯长史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县令们也多是科举出身,识货之人看门道,心里对董侍郎敬佩不已。

不识货的长宁伯崔渡,听了一长篇拗口的话,心想这是人话吗?

明明听不懂,还得装着听懂了,脸上时时要露出对皇上的感激,磕头时要恭敬要响亮。

崔渡默默熬了两个时辰,总算熬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