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93
帝对王丞相的倚重。等王丞相彻底退出朝堂,丞相之位就是陈长史的。
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也是张尚书不甘不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五品的王府长史,放在以前,只有低头巴结讨好朝堂六部尚书的份。现在倒是一跃而起,跃到了他们的头顶。这在官场上,何止是连升几级,简直就是平步青云。
别人服不服的不知道,反正张尚书心里不服气。
陈长史不知道张尚书在想什么,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在意。他仔细地看了名单,心中便有数了,将名单又给了王瑾:“王中书令也看看。”
王瑾应一声,接了名单,看完后直截了当地说道:“名单上一共有五十三人,别人都还算妥当,有两人不合适。”
“卓跃是举人出身,做过几任县令。现在去豫州,补做郡守。这不合规矩。要么换人,要么降至县令。”
“还有这个沈知,原本在任上犯过错,被罢免了官职。也不该在名单之列。”
不愧是王丞相的爱子,对原本的丞相党官员如数家珍。
卓某和沈某投靠张尚书,自然都是为了功名利禄前程。豫州不是什么好地方,对他们来说却也足够好了。
张尚书也不是好惹的,张口便应了回去:“皇上用人不拘一格,南阳郡有一位蔡县令,不过是秀才出身,照样做了县令。后来才考了举人。还有平州的卢刺史,原本是罪臣,按着朝堂规矩,永不该再起用。当年皇上还是郡主的时候,一力推举卢琮,卢琮先做郡守,后来做刺史。短短几年,便将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臣选人的时候,便也有学有样,胆子大了些。”
“如果皇上坚持不允,臣回去再换两个合适的人选就是。”
陈长史面色不愉。
王瑾皱了眉头。
张尚书是有备而来。这两个人选,就是比照着蔡县令和卢刺史选出来的。皇上不同意,那请问蔡县令和卢刺史为什么可以破例?就这么同意了,岂不是让张尚书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了?
姜韶华挑了挑眉,忽然笑了起来:“朕用人确实不讲究这些。”
“只要有真才实学,能做好差事,举人和进士都无妨,罪臣也能将功补过。就按着张尚书的意思,将这两人都列在名单里。”
张尚书眉头动了一动,嘴角扬了一扬,拱手应道:“臣遵旨。”
姜韶华淡淡笑道:“不过,有件事朕也得说在先。”
“当年朕还是南阳郡主,敢破格任用蔡县令,也敢推举卢刺史。他们两个都争气,差事当得好,给朕争了脸面。”
“卓郡守和沈县令,要是在任上出了差错,朕不但要重惩他们,还要追究张尚书识人不明之过。”
到了这一步,张尚书退不得,也不能退,挺胸应道:“臣对他们有信心。”
……
“呸!这个张尚书,实在可恶。”
小朝会散后,陈舍人气愤不已地口吐芬芳:“他整这些小动作,就是成心给皇上添堵。”
姜韶华瞥她一眼:“这点小事,不必恼怒动气。”
“大梁朝官员有万余,在京城的有几百个,每日小朝会朕能瞧见的,也有几十个。”
“他们个个都有私心盘算,朕还能一一计较不成,那不是整日都生闷气?”
“说不定他偷鸡不成蚀把米,日后就输在走了这一步棋。”
最后一句,姜韶华说得意味深长,陈舍人听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
三年后,昭平女帝登基第五年,大梁吏部尚书贪墨索贿案掀起了朝堂轩染大波,也被众人称为吏部卖官案。
这一案的导火索,是被派去豫州的卓郡守。豫州刺史巡查诸郡县,查出卓郡守贪墨稅赋,顿时便令人将卓郡守拿下问审。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到了张尚书。
然后,吏部有官员上奏折,揭发张尚书在吏部暗中卖官,连卖官的价目表都直接拿了出来。
墙倒众人推,一封封弹劾张尚书的奏折飞到天子御案上,其中不乏有证据的。对张尚书致命一击的,是张家的一个族人挺身而出,检举做证张尚书高价卖官。因为这个族人戴罪立功,天子特赦免了牢狱之灾,只驱逐离京。
张尚书在一桩桩确凿的证据面前,无力狡辩,颓然认罪,被判罚没家产,全族流放岭南。
张尚书的儿孙们不甘心被流放,竟做殊死一搏。趁着半夜集结家丁和族人,冲击宫门。结果,被严阵以待的御林军杀了个精光。
倒是不用受流放之苦,直接就去阴曹地府转世投胎去了。
张家被抄没家产,国库相当于多了大梁两年稅赋,有充足的财力养军队。大梁军队里的军汉们军饷充足,吃得饱穿得暖,每日操练,战力突飞猛进。
这些都是后话了。眼下的张尚书,正为自己的高明之举暗暗自得哪!
张尚书悠然回了吏部衙门,吩咐下去:“照着名单,将这五十几个补了官缺的都召集过来,在离京赴任务之前加急培训一段时日。”
这也属于吏部职责之一。张尚书虽然贪婪,差事也当得不差。
朝廷大事一桩接着一桩,没有消停的时候。
七月,黄河泛滥,被河水冲垮河堤的县城多达六个。几十万亩良田被淹没,死在洪水中的百姓不知凡几。数以万计的百姓在一夕间没了家园和田地,流离失所,哀嚎遍野。
噩耗传来,朝野震动。
第772章 赈灾(一)
“王中书令,将所有报灾的奏折读一回。”
金銮殿里,大朝会上,龙椅上的女帝陛下面容冰冷,吐出口的话语如寒冰。
王瑾肃容应了,将六个县衙报灾的奏折一一读了一遍。每一份奏折都不算长,却字字泣血,轻飘飘的字迹下,是受水灾的可怜百姓,是一条条陨落或即将陨落的性命。
文武百官屏息聆听,一个个神色凝重。不知是谁,忽然绷不住,在朝堂上大哭起来。
众臣转头看去,却见嚎啕痛哭之人是一位工部郎中。他的祖籍老宅就在这受灾的六个县之中,这一回洪水泛滥,他的族人亲眷被淹死了大半。
连官员家眷都没能躲过劫难。普通百姓的命运可想而知。
姜韶华没有怪罪失态的朝臣,只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朕也没空闲去追究谁的责任。朝廷要尽全力迅速赈灾。”
“众爱卿有什么赈灾的好法子,不妨都说一说。”
工部周尚书面色晦暗。
就在去年年初,他还亲自带领一堆工部官员去疏通河道建河堤。朝廷征召了近万民夫,耗费大把钱粮,结果今年黄河泛滥决堤。虽说是天灾,不能都怪工部,他这个工部尚书的脸上也够难看的。
天子现在没空追究责任。等赈灾结束了,自然就是算账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