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8
活动活动,就能够逐渐补回来。
黄正出院那天,剩余的九个志愿者以及家属都来送他。
这会儿大家的状态也都比之前要好许多。
李成已经能扶着东西站起来了,虽然这个站很勉强,必须要有支撑物,但和之前比起来已经算得上是巨大的进步。
之前那个下半身瘫痪的病友,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也恢复了不少的状态,他在站起来之后,可以不用扶手了。
……
九个人,每个人的状态都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好转。
也因此,他们这一层,最近都处于欢乐的状态中。
生活又有了奔头,能不开心吗?
而随着黄正的出院,渐冻症治疗技术的论文也终于撰写完毕,发送到了国内顶刊《医学》的邮箱中。
《医学》编辑部。
又到了审稿的时候,这也是每个月编辑们最为头秃的时候。
他们这个编辑部,每个月的审稿数量不低,但是能用的实在是有限。
以至于最近这几年,发行频率已经从原本的双月刊下降成为了季刊。
但即便是如此,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他们从来都是宁缺毋滥的态度。
毕竟他们并不需要靠出版和印刷数据来吃饭,更像是另一个模式下的体制内。
这样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水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少受一点荼毒——总是会有人想要撞大运看看自己的水货论文能不能被录用的。
和往常一样点开了收稿邮箱,小编辑愁眉苦脸地给自己冲了杯咖啡,就开始准备今天的工作。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审稿如上坟。
说的大概也就是他们现在的心情了。
点开邮箱之后看到的第一篇论文,就让小编辑眼皮一跳。
《渐冻症治愈技术与案例简析》
好家伙!
渐冻症!
这个病可是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目前世界上对于渐冻症仅有缓解方案而没有治愈手段,今天怎么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能治愈还有病例。
怕不是个医学骗子吧……
抱着这样怀疑的想法,小编辑打开了邮件,下载论文。
“我倒是要看看又是谁在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天天地不好好做科研就想着蒙混……星空大学?!”
星空大学最近在学术界的名头很是响亮。
据说之前农科院那边出了不少的成果都和这个学校有关,再加上《天涯》和个人终端,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从热搜上下来过。
看到发稿人来自星空大学,小编辑的吐槽顿时就有点说不下去了。
毕竟……人家学校都已经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了,说不定这次他也要见证奇迹的诞生了呢?
抱着这样的期待,小编辑一口闷了微烫的咖啡,点开论文正文。
现在,就让他来一探究竟吧!
论文不算短,小编辑扫了一眼,足足五万字。
不过考虑到里面还有案例,这也算是正常范围内了。
在这一点上,真实度很高。
心中闪过最后一个想法,小编辑就甩开杂念,认真看起了论文。
这一看,就是一上午。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
第140章 偶遇
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小编都沉迷于这篇论文里面。
五万字的论文不算特别长,即便是看一遍也用不了一个小时。
但是里面所包含的理论概述以及病例介绍,却是让他入了迷。
单从内容上来看,这篇论文所提到的问题和方法似乎都是可行的。
但是这样涉及巨大成果的论文,显然并不能单凭看上去可行可靠就通过审核。
小编自觉水平有限拿不准主意,从论文中脱离出来之后就将稿件转发到了主编的邮箱里。
像是这样的学术顶刊,在审稿人选上都是有着极高要求的。
即便是自认为水平有限,其本身也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生。
只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做临床和实验,这才转而做起了审稿编辑。
而主编本人,更是国内都有名的国医圣手。
不过主编工作忙碌,一般情况下,审稿工作都是由他们这些责编来进行,拿不准的再联系其他的审稿人,最后一级才是主编。
只是这次的论文级别实在是太高了,即便是其他审稿人也没有对这方面有研究的,最后也就只能直接发给了主编。
虽然主编本人也没有对渐冻症的研究项目,但总归也是神经外科方面的大佬,多少也能看懂一点……吧?
.
某保密医院。
忙碌了许久的徐梦终于得了一丝空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歇一歇。
天气冷,老人家受不住寒就容易生病,他这几天连着做了好几场大手术,也就到了现在才能够稍微歇上一歇。
但是他平日里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休息时间,也并不是彻底的休息。
想着又快要到了一月一度的审稿期,他随手点开了自己的工作邮箱。
编辑部分组发来的邮件记录中,赫然有着一封未读邮件。
看时间,是今天中午刚刚发来的。
看了眼发件人附上的简要信息,徐梦来了兴趣。
这个责编他记得,如果不是当年出了意外的话,这个时候他也应该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崭露头角了才对,是个很有医学天赋的小伙子。
只可惜……
徐梦叹了口气,点开了邮件里的论文附件。
文件打开后,徐梦扫了眼左下角的字数显示,顿了一下,翻看了一眼今天的日程表。
下午确实没有什么事情了。
这才放心地看了起来。
两个小时后,一辆车从医院停车场驶出,在大门口处登记过后,才被放行离开。
离开的时候,后车窗的位置有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
是徐梦。
.
第一期的临床试验现在已经接近了尾声。
黄正是第一个出院的人,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由于已经有人被治愈,所以最近住院部的气氛格外的欢乐。
那是心头压力被释放大半后的放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没有谁不希望看着自己的亲人好好地活着,而不是饱受病痛折磨。
更何况,他们虽然是以实验者的身份接受的治疗,但是全程医护们都表现地很是自信与笃定,无论是下诊断还是给医嘱,一直都是有条不紊、毫不迟疑的模样。
医生表现得足够胸有成竹,患者家属的心也就更安定几分。
也是因此,他们中虽然有一部分人的复健成果显现的不是那么的快,但也还算沉稳,没有咋咋呼呼地问东问西。
这样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