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7
实有几个孩子春闱得中,才有幸为朝廷、为陛下当差。”
新帝笑道:“诗礼传家,这是好事。周阁老,你孙儿明年参加今年的恩科吗?”
周东野垂眸道:“回禀陛下,臣家里孙儿不肖,文章不到火候,还得再读几年书,才能下场一试。”
“哦,原来如此……”
新帝说了半句话就不再继续说了,惹得周东野心中惴惴。
就在这时,新帝突然道:“朕年轻,多听听太上皇的意见总是好的。周阁老,李阁老,明天你们和朕一起去乾清宫,问问父皇的心意吧?”
如果可以的话,周东野和李汲真想说他们不想去乾清宫,也不想去见无情无义的太上皇。
太上皇自从退位后精神奕奕,脸色都红润了许多,看起来根本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家。
反倒是他们两个,自太上皇退位后头发都白了不少,整个人都未老先衰了。
可是新帝的语气这般和蔼,态度这般亲切,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就算心里不愿意,脸上也得挂上兴高采烈的笑容,表示自己非常愿意陪伴新帝前往乾清宫觐见太上皇他老人家。
翌日,新帝带着周东野和李汲来了乾清宫。
他没有反对新帝提出来的人选,原朴这个人他知道,老实规矩,性格淡然,而且做过新帝的师傅,有资格成为被增补入阁。
是的,他完全能看出来新帝的意思。
主持会试不过是第一步,真正的目的还是让原朴顶上内阁里面空出来的那个位置。
新帝收债的事情做得不错,尤其是夏原吉和新帝接下来的收债计划更是精彩的一步棋,太上皇对新帝交上来的这份答卷还算满意。
给新帝一个阁臣,也能安抚一下新帝接手收债这个烂摊子后的不满之心。
于是太上皇慢悠悠地对新帝道:“礼部尚书原朴,资望相著,文采不俗……”
太上皇话还没说完,新帝眼中就露出了惊喜的色彩。
不管这是真的,还是新帝的伪装,太上皇瞧了后都觉得心情舒畅,所以他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得起明年恩科的主考官。”
新帝的一颗心落在了肚子里,很快,备考的举子们得到了消息。
明年恩科的主考官正是新帝潜邸时期的师傅,礼部尚书原朴原大人。
第111章 时文风气会试劳心,宴会纷纷绿蚁新醅
因为春闱在即, 京郊庙宇的香火也好得不得了。
待到二月文昌帝君生辰时,贾母邀请了叶家师母一起前往清虚观打醮。在科仪结束后,贾母和叶师母又去张真人那里求签。
因为掣出来的签文好, 两人都喜气洋洋地捐了香油钱。
贾璋他也终于见到了小师兄叶荆,叶荆这些年都不在都中, 而是在四方游学。他视野开阔, 性格豪爽, 和贾璋这位小师弟一见如故。
如果不是会试在即,两人必然会去太白楼吃酒的。
可惜眼下这个时候,读书才是最要紧的事。师兄弟两个被叶士高盯着读书, 就连吟诗作对都被禁止了, 更别说出去玩笑了。
不过贾璋的心态很轻松, 反倒是他年长的舍友范孟起有些焦虑。
贾璋见了,便劝他道:“范兄何必这般紧张?原大人的文章你也看过, 最是质朴方正, 范兄的文章很投他的脾气呢。”
听到贾璋的安慰后范孟起总算放松了些, 他轻声道:“贤弟说得对,这两年来我手不释卷,文章已经大为精进,中第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高了……”
郭子守的心态要比范孟起好很多,或者说他的心态向来不错, 从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都是如此。
其人心态之平稳,几乎可以与贾璋相提并论。
贾璋非常看重郭子守, 不仅仅只因为他们的朋友关系,还因为郭子守认同实学, 与他政见一致。
这一点非常重要,相同的立场能够保证他们情谊的延续, 他们会是官场上最亲密的战友。
二月初九会试开考的那一天,天气十分寒凉。贾璋他与小叶师兄、郭子守、范孟起和乡试同年赵家萍等人早早地来到贡院门口等待进场。
贾璋他穿了七八层暖缎单衣,平日里又时常骑射打拳身体强健,因此还能承受得住这凛冽的寒风。
而那些年老体弱的考生,此时已经被早春的寒气冻得浑身发抖,面色青紫了。
或许是因为举人老爷的信誉比秀才老爷的信誉高,或许是担心举人老爷们被凛冽的天气冻死,会试的检查反倒没有乡试严苛。
贾璋他们在通过检验后纷纷领取了自己的号牌,待到凑够三十人后,巡检兵卒打开龙门,放他们走进考场。
在互相道过珍重后,贾璋他们四散而去。贾璋熟门熟路地找到了自己号舍,只觉这号舍对他来说稍显狭小。
这倒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他来贡院考院试时是个垂髫童子,来贡院考乡试时是个小少年,身量尚小,自然不会觉得号舍狭小。
如今他已经十七岁了,个子都和亲爹贾赦一般高了,自然会觉得号舍狭小。
不过这也未必是坏事,这么冷的天,号舍小点还能少漏点风,多保存一点炭盆的暖气……
他手脚麻利地把号舍打扫干净后点燃了朝廷分发的炭盆取暖,坐在架好的木板上持续不断地搓手以此保证手指的灵活性,然后静待墨卷和题牌的到来。
没过多久,题牌被挂了出来,墨卷也被巡检兵卒发到了考生手中,贾璋在检查试卷无误、填写完籍贯、姓名、三代等履历后看向题牌。
第一道题目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是根据《论语》目录出的题。
原尚书出的题目的确很有水平,不过贾璋对怎么答题心中有数。
会试的题目构成与乡试的题目构成区别不大,不过考察考生的侧重点却不同。
乡试的时候,考官们主要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当然,考官们也会考察考生们对时政问题的理解,但只会出几道时政题目,不会像会试那样考得深。
在会试的时候,每一场考试都会有很多由四书五经衍生出来的时政问题。
考生们想要把这些文章做好,不但要熟悉朝廷的政治方针与牧民治国之道,还要熟悉政论文的写作方式。
科举考试考到会试这一步,几乎就等于在简拔官员了,考官们自然会更加看重考生们对经义与政治事件的理解。
除此之外,会试还要求考生的文风要符合时下风气。
所谓的符合时下风气,指的是考生们在做文章时要使用当下留下的写作方法,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标新立异。
由于时下理学流派繁多,任何具有学派倾向的文章都可能导致舞弊,所以古文就成了时下最流行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