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8
得正盛。
赵家萍这簪子切合时令,迎春戴起来也合宜。
贾璋看了,也动了给黛玉打一套海棠样式头面的意思了。
当下就画了花样,吩咐雪檀拿了银子去银楼定制头面。
第二天早上,对好上个月的账目后,贾璋约黛玉一起在湖边钓鱼。
瞧着湖中风摆荷叶,垂钓了大半个时辰的贾璋轻声吟道:“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水钓台四。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黛玉在一旁笑他道:“鱼没钓上来两条,你倒是想要做渔翁了。”
贾璋指了指桶里的鱼:“妹妹这话,纯粹是在浑说了。我钓的鱼数量不多,但是个头都挺大的。就算做不了大菜,但也足够让厨房做一碗好鱼汤出来了。”
黛玉笑道:“好吧,三哥哥总是有道理的,鱼汤也是极好的。你现在忙于经纶,有闲垂钓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又怎能扰了你的好兴致呢?”
贾璋道:“我整日里跟着韩学士修实录,也算不得太忙。倒是下旬就要入大内轮值了,想来不会像眼下这般轻松了。”
黛玉看向贾璋,很是认真地道:“父亲说过,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只盼着三哥哥享和风细雨,不用面对那霹雳雷霆。”
“我虽然知道三哥哥做事谨慎,不用我提醒,但还是忍不住提醒你谨慎小心些。人人都羡慕你的风光,又怎知这君恩来之不易呢?”
贾璋心里暖流洋溢,他扔了钓竿,走到黛玉身边,蹲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妹妹不用担心我,我会万事小心的。好歹我也是陛下亲自点选的状元郎,只要不犯大错,陛下不会惩罚我的。”
黛玉听到这话,才放下心来。
在贾璋钓完鱼后,和贾璋一起扫了岸边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然后两人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前往黛玉往日里葬花的花冢里将残花葬了,这才拎着装着鲫鱼的木桶离开了陶园。
至于那几条小鲫鱼,自然是被送到了厨房,熬成了一碗香气扑鼻的鲫鱼汤。
待到休沐日结束后,没过两天,贾璋就被前来翰林院领人的小内宦带到了奉天殿。
轮值翰林的工作内容包括记录君臣对话,为皇帝草拟诏书,回答皇帝的问题等工作。
贾璋来到奉天殿后,被小内宦引至角落里的桌椅旁边,这里就是他办差的位置了。
贾璋展纸磨墨,做好准备工作后站在桌子旁边想,他这第一次轮值就赶上了大朝会,工作压力可不小。
不过,这份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果他能出色地完成全部工作的话,那他也会得到绍治帝的赏识。
会读书的状元和会办事的臣子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待到绍治帝御临奉天殿,贾璋跟着殿中大臣们一起给皇帝行礼。
在这之后,他才坐到椅子上开始工作。
今天早朝讨论的主要事件不算特别多,但也说不上少。
李朝世子病逝,高句丽请封新世子;夏季将至,河道衙门奏请疏浚黄河;户科给事中弹劾江西粮道贪弊。
对了,还有人建议绍治帝召开选秀。
绍治帝后宫里面妃嫔不多,膝下子嗣也不多,有人提起选秀的事情也不奇怪。
贾璋心想,不管这些人是在担心国家传承,还是在奉承绍治帝,选秀这事都和他们家没有关系。
既然已经选择转换门庭,想要博个清贵名声,就不要想着把女孩子送进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去搏前程……
贾璋一边想着这件事,一边规规矩矩把君臣对话记录在案。
他速记的本领还不错,字写得又快又清晰,整个人忙得要命,一点儿都没注意到老父亲贾赦欣赏他当差的欣慰眼神。
贾赦也不在意,他这么多年上朝,除了亲眼目睹贾璋中状元的那次外,顶数今天上朝开心。
看着儿子坐在那里写字,他站在大殿里,都不觉得脚疼了!
早朝结束后,绍治帝起驾,回到了工部为他新建的玉熙宫。
贾璋麻利地整理好文稿,跟着绍治帝起驾回宫的队伍一起往玉熙宫去了。
在把自己的手稿交给司礼监少监后,贾璋被内宦带去吃午饭,并被告知绍治帝去给太上皇请安去了,吃完饭后在偏殿里等着就成。
不得不说,玉熙宫提供的四菜一汤味道非常好,比起光禄寺供给翰林院的食物要好上一百倍。
贾璋吃完饭后被小内宦带去漱口熏香去了,在这之后,又等了大概大半个时辰,才见到绍治帝身边的大太监陆英。
他过来道:“有口谕,贾编撰,陛下召见。”
贾璋立刻上前道:“臣遵旨。”
第118章 御前当差火耗之策,侃侃而谈帝王心许
贾璋走进玉熙宫后, 向绍治帝行礼道:“臣叩见陛下。”
绍治帝笑道:“爱卿平身吧,这一个月在翰苑当差。感觉怎么样啊?”
贾璋恭谨地回答道:“臣多谢陛下关怀,翰苑前辈对臣都颇为照顾, 史馆的事情臣也应对得来。”
绍治帝道:“你的水平,应付史馆里的差事不成问题。朕刚才看过你今天记录的手稿, 比那些积年的老翰林记录的还细致。可见你在翰林院里, 也是如鱼得水。”
贾璋腼腆笑道:“陛下过誉了。”
绍治帝随和地道:“你的才华, 朕心里有数,不用这么谦虚。朕仔细读过你那篇监管户部钱官贪墨火耗银子的文章,很有启发。你现在跟朕聊聊, 你具体是怎么想的。”
贾璋没料到绍治帝会这么快就向自己问策了, 但他也不怕被绍治帝问。毕竟他入朝为官是来做事的, 又怎会害怕绍治帝的垂询了?
如今绍治帝既没问他怎么解决朝廷收债难的问题,也没问他与上皇、诸王有关的敏感话题, 他组织好语言后大大方方回答问题就是了,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他上前道:“启禀陛下, 太/祖高皇帝要求各级官府只征收税银,不征收各色粮米作物。统一的征税要求避免了地方官征收各项苛捐杂税,以此鱼肉百姓,可谓国朝第一善政。”
“当时运河不通,盗匪横行, 为了减少损耗,朝廷把熔铸官银的事务交给了地方, 允许地方在留足用银后再转运官银。自此地方官常以耗损为由私扣钱银,名为火耗, 实为贪墨。”
“太/宗皇帝时,京杭运河被朝廷疏通, 地方盗匪也被剿杀殆尽,在这之后,太/宗皇帝要求各地州县将征收银两押送京都,由户部钱官熔铸官银,这样的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地方的贪墨。”
“但时间一长,地方官员便开始收买户部钱官在销熔碎银时恶意制造‘火耗’。如此上下一心,贪墨又重新横行起来。”
“朝廷多次斩杀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