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9
官员,但这样的事情依旧屡禁不止。臣建议陛下私下里命人收集民间碎银熔铸,陛下亲自观之后厘定火耗数额。如此一来,户部的钱官必然不敢继续欺上瞒下,地方官员也会收敛许多。”
“微臣觉得陛下可以单独划拨养廉银子给地方官府,地方官员因为俸薪不敷衙门应用,已经把火耗当成了约定俗成之事。若直接蠲免火耗收入不拨养廉银子,臣怕地方官员搜刮民财霍乱百姓,因此损伤陛下的英名,辜负陛下爱护臣民的拳拳心意。若真如此,臣便是万死也难以赎罪。”
“臣相信在陛下推出养廉银制度后,那些清廉的臣子会感念陛下爱护臣子之心的。”
“而且因为养廉银的存在,即便陛下要提高对贪墨火耗者的量刑标准,那些想要贪弊的官员也无法对陛下的改革说出半句怨言……”
绍治帝听到贾璋的话后,甩了甩手上的碧玺串珠。
他心里对贾璋的建议是很满意的,贾璋话里的未尽之意他也能听出来。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俸禄不算太高,但在国朝初年时还是足够官员花用的。
再加上挂靠田地得来的收入,官员们的日子还是很过得去的。
但是如今朝廷人口繁盛,物价飞涨,一石米的价格都已经涨到国朝初年的两三倍了。
那点子俸禄已经不够大臣们的花费了。
绍治帝也不是生下来就做皇帝的,他做儿臣的时赏赐下人、探听消息、三节两礼……样样都需要大笔的银钱。
他当然知道底下的臣子光靠俸禄,是没办法把日子好好过下去的。
朝中对于火耗改革的阻力也不小,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被调到地方任职去了,又怎会愿意掘了自己的后路呢?
甚至还有些人对那些因为贪墨火耗而入狱的人报以同情的态度……
其实允许地方留点火耗也无伤大雅,只要底下的臣子们都心照不宣地不踩皇帝的红线,貌似这件事情也不算什么大事。
但是绍治帝还年轻,他还没到那个想要你好我好大家好,给自己留个仁君名声的年纪。
哪个皇帝在年轻的时候没想过自己要做汉文帝、唐太宗那样的圣君明主了?
在绍治帝的这个年纪,太上皇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
他御驾亲征征服鞑靼,清量田亩划分土地,也是做出了很多政绩的。
那个时候的太上皇是何等的乾纲独断?不论是谁挡了他改革吏治清量田亩的路,都会被他碾成历史车轮之下的一抔黄沙。
可人都是会变的,当太上皇渐渐年迈,当他失去心爱的太子,当他对皇子夺权忧心忡忡,当他因为生病而对朝政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就开始渴求一个仁君的名声,开始固步自封起来了。
但绍治帝还在最好的年纪,四十岁,这正是君王年富力强的年纪。
绍治帝不觉得长此以往都是如此的事情就是对的,他还有效法太/宗皇帝的野心,他想要证明自己,然后从太上皇手中接过更多的权力。
但他又不想在太上皇驾崩前进行过于激烈的改革。
手里没有兵权,心里就会发慌。
绍治帝不想搞得底下的官员人心惶惶,搞得皇亲勋贵、高官豪族都来反对他。在他没有掌控兵符、玉玺和京中禁卫前,任何可能颠覆他皇位的冲动之举都是做不得的。
所以贾璋的策论才会入了绍治帝的眼。
一来,减损火耗不但能让地方百姓受益,还能增加朝廷的税收,绍治帝本人就有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二来,有养廉银子的大义在,底下的官员掀不起什么风浪来。大多数官员都是折中的,只要日子能将就过下去,又有谁会铤而走险呢?
三来,这件事没有触及勋戚宗亲的利益,不会致使群臣动乱,进而影响到绍治帝皇位的稳定,他做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风险。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要杀几个贪官污吏,在绍治帝心里也不是什么大事。
若不杀鸡儆猴,又有谁会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赃款呢?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哪个圣君明主不是踩着皑皑尸骨上位的?
绍治帝在自己还在宫中读书时,就已经做好未来要杀人的心理准备。
更别说那些贪官污吏本就该死,他这么做完全是在替天行道嘛!
至于第一笔养廉银子要从哪里来,绍治帝心里也有了主意。
别人不知道,掌管了东鸾卫的绍治帝却是知道的。
太上皇安插在江南的眼线给太上皇送来了密报,疑似是甄家的罪状。
据夏原吉的禀告,太上皇看了密报后就摔了药碗,气得连晚饭都没吃。
再加上太后娘娘与老九时常在太上皇面前上的眼药,绍治帝心知甄家已经是秋后的蚂蚱,再也蹦跶不了两天了。
到时候把从甄家抄出来的钱拿来做第一年的养廉银子就可以了。
等到第一年过去后,绍治帝就不用操心养廉银子的事情了。
他完全可以用省下来的火耗银子来支付养廉银子的花费,还能剩下许多银子留在国库里弥补朝廷每年因为灾情产生的亏空……
贾璋虽然在绍治帝面前侃侃而谈,但他也知道绍治帝不会因为他的三言两句就头脑发热地直接下达旨意的。
朝廷大策,若没有经过内阁大臣们的完善,若没有经过太上皇的点头,又怎么可能成为加盖金印玉玺的明旨了?
贾璋更不会妄自尊大到觉得自己这个刚入仕的翰林官能参与到朝廷大策当中,于是他对绍治帝诚恳地道:“微臣年幼德薄,策论中缺漏甚多。若能为陛下抛砖引玉,就已经是微臣天大的福分了。”
能为陛下效劳,微臣十分荣幸。但是微臣的想法还不成熟,若陛下觉得微臣的主意切实可行的话,那陛下可以去找阁老们商议此事。
具体该怎么做,臣实在是没经验啊!
听到贾璋的陈词后,绍治帝轻笑了一声。
杨阁老的徒孙果然和杨阁老一样,说话都是这样滴水不漏,不肯给自己留下半点把柄的。
不过绍治帝不讨厌贾璋的小心机,若是没有心机,贾璋在朝廷上也走不了多远。
绍治帝心想,他这位小状元还是很忠心的。
荣国府的欠债貌似就是他这位小状元亲自去国库还的,而且他私下还很用功,——条理清晰的计策和详略得当的朝会记录可不是临阵磨枪就能做到的,绍治帝能看出来他这位新点的小状元私底下为轮值做了多少准备。
想到这里,绍治帝对贾璋道:“朕还是那句话,小贾爱卿你太过谦了。”
“朕今天问你关于火耗的事,你不必说出去给你师祖听。朝廷里的事情很多,朕不急着落实这件事。你先帮朕整理朕批完的折子吧。”
听到绍治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