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0


发给她的命妇朝服。

虽然这一身六品安人的朝服比国公夫人的朝服寒酸多了,但是架不住贾母她喜欢啊!

就算不能穿着出门,也可以挂在木头架子上好好欣赏,等到看腻了再收起来!

琥珀这人最是嘴甜,不但和贾母一起欣赏朝服,还夸贾母有福气,夸贾璋孝顺能干。

一套马屁下来,直把贾母哄得眼睛都笑成了月牙形状。

琥珀的荷包自然也鼓了一圈儿。

贾母可是荣国府有名的财主,赏丫头的时候也大方,琥珀这也算是捡了鸳鸯的便宜了。

若不是金彩出事,贾母可舍不得这么早就把鸳鸯嫁出去。

在鞑靼使臣离开后,绍治帝和内阁批准了兵部递上来的进一步研发火器的折子。

鞑靼王子对火炮的垂涎与鞑靼使臣看到神机营的忌惮目光让绍治帝和内阁阁员们印象深刻。

北戎害怕火器,他们就要好好地研发火器。

这些外邦人,向来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

只有把他们打怕了,才能保证九边与河套的安全。

太上皇年轻时好不容易才把河套平原变成了大盛的养马场,总不能在太上皇退位后,就把这些地方丢出去吧?

若是那样的话,不管是绍治帝,还是他们这些内阁阁员,都会成为大盛的罪人!

虽然这些年鞑靼和瓦剌都算老实,事情貌似不会走到这一步;但是谁知道再过个两代三代人后,这些蛮夷会不会蠢蠢欲动,再次变成大盛的祸患?

与其担忧这些问题,还不如防患于未然。

长城是人工铸造的关隘,山川河流是上天赐予的险要,但进攻却是比长城和山河还要可靠的防守!

只要大盛强于鞑靼和瓦剌,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威胁,也不用担心鞑靼与瓦剌汗王的野心。

而且绍治帝觉得,杨宗祯的那个主意还是很有可行性的。

如果这次脱脱不花在鞑靼站稳了脚跟的话,他们大盛或许可以多收购一点鞑靼人养的羊。

若鞑靼人真的脑袋进水,为了赚钱多养羊少养马的话,那只能说是天佑大盛。

即便鞑靼人内部有聪明人看明白了他们的算计,那他们也不会吃亏的。

现在脱脱不花有求于他们大盛,所以大盛在买羊的时候可以压价。

就算杨宗祯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大盛也可以从这笔生意里面赚到一笔钱。

绍治帝都想好这笔钱的用处了。

他打算拿这笔钱去建造一个兵仗局,专门生产火器。

拿从鞑靼人那里赚到的钱投资对付鞑靼人的武器,绍治帝觉得这简直太棒了。

或许这就是老天爷送给他这位人间天子的灵感吧!

绍治帝心情愉悦地想。

他心里知道,杨宗祯这么积极,其实是想为自己铺路。

杨宗祯想让自己成为一位既有清名又有事功的阁臣,这样等他升任首辅后,就不会惹来太多非议了。

父皇的话果然没错,杨宗祯是个爱惜羽毛的人。

这是杨宗祯最大的坏处,也是他最大的好处。

坏处自然是他这个皇帝很难让杨宗祯替他背黑锅,杨宗祯宁可死也不会做第二个周东野的。

但好处就在于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杨宗祯也会一心记挂国家利益,而且他不敢做架空皇帝的权臣。

对于绍治帝来说,杨宗祯这样有眼色有能力的阁老还是很合他心意的。更何况内阁里还有原朴在,绍治帝也不怕杨宗祯和张泰维能翻了天。

至于周东野和李汲……

在他这些年有计划地削弱下,周、李二党已经名不副实了。

而且,因为太上皇私下里的动作,绍治帝也没和周、李二人达成什么私下里的协议。

所以斗倒了就是斗倒了,绍治帝是不会对周、李二党手下留情的。

譬如说李汲,他手底下的人不是被张泰维挖走了,就是被李汲紧急避险送到别人名下以待将来去了。

可是,若没有绍治帝的允许,张泰维他们又怎么敢收李汲的门人?

李汲这位前清流领袖政治斗争的能力还是很不合格的。

周东野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情,他却看不清楚。想来,若非太上皇要抬举李汲打压周东野,他也做不到内阁次辅的位置……

贾璋也知道师祖的计划,不过这件事情涉及鞑靼,他这个翰林与这件事情也不沾边儿。

因此,他也只是与师兄叶荆,还有回京备考会试的杨叔玉一起做了一篇与之相关的策论作业罢了。

贾璋眼下忙的事还是纂修会典一事。

会典是大事,想要纂修好会典,少说需要一两年,多则需要三四年时间。

慢工出细活,就算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几个月就修完。

事实上,因为太上皇催得急,贾璋他们这些纂修官纂修会典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绍治帝也在贾璋轮值时暗示过,这一部会典的诞生,就是因为太上皇生出了表彰自家功绩之心。

他老人家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内看到会典书成,所以翰林院也要抓紧时间,快点把纂修会典这件事情做好,否则太上皇心里可能会不痛快……

在得到绍治帝的暗示后,整个纂修厅都开始焚膏继晷起来。

贾璋的群众基础瞬间变好了,原来只是他手底下的纂修官服他。

现在,就连那两个之前对他很是倨傲的侍讲学士都低下身段,对他也和颜悦色起来了。

在看到这两个人的举动后,贾璋的态度还是一如从前。

他既不跋扈也不谄媚,只把这两人当做寻常上司相处。

反正前倨而后恭,引人发哂的也不是他,他当然不会有任何不自在的地方了。

在翰林院的加班加点下,纂修厅编纂会典的速度也加快了。

之前还有人趁着几位副总裁官入内轮值的机会潦草塞责、推诿差事,但在得知太上皇的真实想法后,纂修官们脑袋里的那根弦儿又紧绷起来了。

眼下纂修厅里哪还有人敢拖后腿?

在贾璋的督促下,他们负责典章的这一组是最快定稿,并且通过宋榆和阁老们的审核的。

看到贾璋他们这一组正在封存文稿,许侍讲对贾璋笑道:“典章之事最为繁冗,贾修撰能第一个完成纂修任务,真是少年出英才啊!”

贾璋锁好翰林院发下来的红木箱子,对许侍讲道:“许学士过奖了,能做好这件差事,主要还是众位同僚勠力同心的结果。我不过是多费了些功夫,却称不上什么少年英才。”

“许学士负责招纳纂修官的差事,被杂务耽误了编书进度也是有的。若非如此,只怕许学士早就编完了,也轮不到贾某来拔这个头筹。比起诸位翰苑前辈,贾某还差得远呢。”

贾璋这话纯粹就是在谦虚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