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6


前咱们就分析过,大明边境的压力很大。

蒙古虽被打败,但野心还在,北有瓦剌、鞑靼还有兀良哈,原本的边境是由朱元璋的儿子们镇守。

可靖难之役,朱棣自己成了皇帝,其他的藩王兄弟也不可能再重用,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且,靖难之役这场内战让明兵力大降,折损了不少大将。

问题来了,那该由谁驻守边境?】

【朱高煦】:我呀!

“二哥,你可是忘了你死皮赖脸的不离京了?云南你都不去你还能去驻守边境?”朱高燧灵魂发问。

最后朱高燧又轻声说了句,“八遍。”

听到神迹分析,朱高炽眉头微皱。

朱棣则轻叹一口气,神迹所述全中他心中所想。

【并且,自宋朝以来,北方已经失守两百多年,这两百年多全都由外族统治。

文化的侵蚀是根深蒂固,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这也是为何边境多叛乱的原因之一。

不说北方的百姓,就连朝堂的官员,一提到北方就会想到外族,觉的是外族之地。

可想而知官员如此,其他的百姓又如何想,若放任不管,南北方定会再次分裂。

如何掌控北方,又是一大难题,且是相当棘手的难题。】

*

宋。

“哥!哥!神迹又提到咱们大宋了,果真,神迹讲什么都要提一嘴咱们大宋。”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匡胤。

赵匡胤……

【若还定都南京,又无能人驻守边境,那大明对北方的领土的掌握会越来越弱。

不说别的,光是距离就是最大的问题。

北方一旦有战乱,等传到南京,即便朱棣立马派兵,等到了边境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迁都之事,并不是从明太宗朱棣开始得,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时就有迁都的计划,他还拍太子朱标去考察北方都城。

可惜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朱高炽仔细听着,谁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且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想要长久,必须要掌握北京、太原、西安这几个要地。

再此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线,才能保中原地区的平安。】

乐瑶放出一张地图,把这几个的确连成了线。

看到神迹放出的地图,秦始皇嬴政迅速的把图纸画下。

整个大殿都是笔刀的刷刷声。

同时李世民也十分仔细的听着,虽唐朝无大明志忧,但居安思忧准没错。

【一旦此防线被攻破,仅仅靠着长江这道天然屏障防护。

那么大明就是第二个大宋。

所以为了大明长久的国祚,北方的屏障不能丢,再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明太宗朱棣只能自己上。

亲自守住北方的国门,明太宗说道也做到,五次北征,牢牢的守护大明边境。】

天幕中,卡通朱棣带领着大军驻守在城门口,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

【迁都北平,让北方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皇帝都来了,希望也跟着来了。

自古以来南北贫富差异巨大,多少起义是因此而起。

迁都北平后,经济的杠杠终于朝着北方倾斜,如此减少了南北贫富差距,也促进文化交流,以防重蹈唐朝安史之乱的覆辙。

明太宗朱棣用行动告诉天下人,他不是南方人的皇帝,而是天下百姓的皇帝。】

突然被提到的安史之乱,一下让唐太宗李世民警觉起来。

安史之乱?

*

明殿。

“太子,你可还反对迁都。”朱棣问朱高炽,有了神迹的支持,此刻的明太宗朱棣可是气场大开。

他用事实告诉朱高炽,你爹永远是你爹。

朱高煦拍马屁般的鼓掌,“爹,您果然是最明智的!”

“大哥,怎么还不服?”朱高煦挺佩服朱高炽的,这时候还不说软话。

【以上是迁都北平的好处,接下来咱们说说迁都北平的弊端,弊端之一。

首先是太子守国门,朱棣在世的时候,这个政策无疑是正确的,让外族闻风丧胆的永乐大帝。

但是朱棣的后代呢?他们是否有能力守住国门?

若国门一旦失守,大明面临得就是灭国。

像是咱们之前盘点的土木堡战神,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完全没能力守住国门。

自于谦的北平保卫战之后,大明经历了起码八次围城,也就是在鬼门关门口走了八趟。】

断送大明江山?

朱棣和朱高炽得表情一下变严肃,之前神迹是提过土木堡战神,但万没想到竟然是大明后朝帝王。

“看来北平不行,太危险。”朱高煦变脸变的那是相当快,刚刚还说他爹朱棣的决策英明。

【弊端之二,维持北平都城的运转需要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

虽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是每年维护运河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说用在运输上的费用。

海运河漕运的问题咱们后面再详细说。

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南方经济的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崩溃也是件很可怕的事。】

听到神迹提到钱的问题,朱高炽的心再次波动起来。

【朱高炽】:钱。

“大哥,你是钱串子么?”朱高煦吐槽。

“十遍。”朱高燧则在一旁计数,朱高煦的饿罚写次数。

【刚刚咱们说了明太宗朱棣为何要迁都北平的原因,以及迁都北平后的利弊。

接下来咱们说说为何明仁宗朱高炽要迁都回南京的原因。】

第143章

听神迹提到自己, 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 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 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 只是…

唉……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 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 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 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 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 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 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