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4
胃口也就比今天好一点,只会贪心一点点哦!”
她用小拇手指比划了一截小小的距离,表示自己可乖巧了。
“哈哈哈!”皇太后大笑不已,“彻儿,你快给本宫一份,让我看看阿瑶到底送了什么好东西,让你那么开心。”
“母后,尽管看。”刘彻让莫雨送去一本《论语》。
皇太后拿到论语,看着封面愣了一下,然后翻了两页,浏览了里面的内容,神情越来越诧异,最后合上书,阖眸深吸了一口气,看向刘彻,笑道;“彻儿,阿瑶你可要重赏啊!不愧是大汉的长公主,若是宗室的公主和王子都有阿瑶这样的才能,咱们汉室何愁不兴。”
刘彻点了点头,笑道:“阿瑶,你做出线装书有功,朕赐你千金,再加汤沐邑两千户可好?”
“多谢阿父!以后咱们有福同享!有好东西一定想着你!”刘瑶笑的眼睛弯成月牙。
刘彻摇了摇头,示意她回到座位上。
大手摸着面前垒起的书山,刘彻双眸精光闪烁,“莫雨,将这些书册收起来,放在朕的宣室殿。”
这可是他的最宠爱的女儿精心送给他的生辰礼,他可舍不得赏赐给大臣们。
莫雨:“诺!”
平阳长公主见他护的紧,调侃道:“陛下,你别光护着,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南阳长公主赞同道:“对啊,陛下,我也急的紧,让我们也看看,阿瑶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没什么稀奇的。”刘彻嘴上这样说着,可是唇角的笑,脸上的自得都在告诉殿中的众臣和勋贵宗室们,他女儿做的东西可金贵,可让他满意了。
他拿了两本书,让莫雨送给众人传阅,让他们涨涨见识。
众人拿到线装书,小心翻阅了一番,惊呼声不断,他们都能看出这东西有多方便。
东方朔将书递给主父偃,挑眉笑问:“主父偃,你觉得阿瑶做的线装书如何?”
主父偃翻了两页,之前被主父偃惹怒讥诮的唇角自然而然舒缓上翘,“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等都不如长公主给天下读书人做的贡献大。”
“啧!”东方朔轻啧一声。
主父偃这拍马屁的功夫,他真是望尘莫及。
“你这是什么意思?”主父偃才不惯着他,当即斜眼。
东方朔由衷感慨道:“在下虽然学问自认超过你,但是在某些方面,拍马也不能追得上。”
“……”主父偃眉峰一压,忽而唇角一歪,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东方朔,你若是不想活了,在下可以帮你。”
东方朔正欲开口,忽而腰间一麻,就听卫君孺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东方朔,闭嘴!”
东方朔从善如流地闭了口,向主父偃摊了摊手。
主父偃不理他,将手中的书册交给内侍,想着回去后,让他府中的幕僚也将家中的藏书也都誊抄在线装书上,这样日常可以多带一些书了。
……
宫宴结束后的第二天,莫雨又给刘瑶送了一堆东西。
同时还有卫少儿的赏赐,刘彻又给卫少儿加了一千户封邑。
卫少儿接到赏赐,看着宣旨的小黄门,笑道:“看来我是蹭了阿瑶的光!”
小黄门:“陛下说了,女侯研制出造纸术,造福万民,理应赏赐。”
卫少儿让手下塞了一把钱,说道:“那也是陛下英明,才能让我有发挥能力的地方和时机。”
小黄门没有推辞,笑了笑,然后离开了侯府。
回到宫中后,将卫少儿的话学给了莫雨。
莫雨:“这位女侯真聪明,这么一看,卫家未来确实有些阴盛阳衰。”
上有卫夫人、长公主,还有卫少儿,卫家的男儿确实看起来有些不中用,明明一个个看着品行都不错啊!
刘瑶若是听到这话,估计会满脸问号。
卫青?
霍去病?
哪个不行?
……
七月中旬,堂邑侯陈午病逝,此事给了刘嫖不小的打击,自从去年陈阿娇巫蛊案结束后,陈午就重病,没想到今年就没有撑下去,陈阿娇听说后,也大病了一场。
刘瑶听得唏嘘不已,这个时代的医疗环境实在太差,就是锦衣玉食的达官显贵,一不小心染了病,也坚持不长久。
她坐在秋千上,掰着手指,想了想自己要干的事,最基础的四大发明,现在造纸术有了,指南针早就有了,简易的罗盘应该不难制作,最起码在卫青他们去打匈奴前,给他们造一个,让他们别迷路。
火药……目前不急,她也就知道一些“一硝二硫三木炭”的常识。
印刷术……以现在纸张的普及率,印刷术有些早,不过现在折腾雕版印刷倒也可以。至于活字印刷,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印刷时的油墨选择、版面、黏土的配方还有烘焙的工艺,都会影响成果,现实不是做题,不是她将步骤写出来,就会有完美成品。
不过身为长公主,这些不用她亲力亲为。
刘瑶握着炭笔,在线装书上写下“活字”两字,之后打算找卫少儿商量一下。
……
八月,邛、冉两地的部落酋长见臣服汉朝会得到很多好处,也要做汉朝的臣民,请求朝廷往他们的居住地派遣官吏,刘彻就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符节出使西夷,利用厚重的赏赐收服西夷各个部族的首领。
然后大汉西南版图就扩充了一大圈,多了一个都郡、十几个县。
开疆辟土有了成效,刘彻很高兴,给刘瑶炫耀了好久。
刘瑶:……
阿父不止一昧的甩开膀子揍匈奴,往外挥拳头,对不同的“蛮夷”部落,方法还是挺多变的。
第54章 不过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此次大汉不兴兵事,疆域就向西扩展了十几个县,对此朝野上下都高兴,而促成此事的司马相如也是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过往大家提起司马相如,都知道他写辞赋好,文采好,要知道司马相如此时已经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如此高龄,为了国家政事,经历两千里的跋涉,到达蜀郡,其中所受的辛劳可以想象。
而且他一路撤销旧时的关隘,疏通前往灵山的道路,在孙水源头搭建桥梁,将大汉疆域向西拓展到沫水、若水,让周边城邑小国纷纷臣服,从成都、邛都,再到黑水,最后是苞满,行程足足有四千里,往返就是八千里。
而且自古以来,都知“蜀道难”,蜀地沿途都是高山峻岭、湍流险滩,以现在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的速度,老人家一路的折腾,让刘瑶不禁竖起大拇指。
她过往经常听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的情感波折,真正来到大汉,才知晓,在这个时代,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本身才华就不可限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