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3
开脱,“其中定有隐情,这无风镇……历来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互相敦睦,绝不是作奸犯科的人。”
云心月抱着手炉,反过手背暖了暖,轻笑一声:“无妨。扶风将军,把人请上来就好。”
请……请上来?
一众人都懵圈时,扶风吹响了侍卫队的哨子。
坡底也回应一声哨响。
“唰”一下,无风镇镇民的脸庞都白了,人人互相握着冰凉沁汗的手心,目露慌张。
云心月唏嘘,拉过楼泊舟的手,按在自己的手炉上。
楼泊舟侧眸看她:“你好像并不高兴。”
副将办事很快,不仅把六子他们全部拉上来,押到他们跟前,还让借来的大军,将这里包了个水泄不通。
“嗯。”她放眼扫过惴惴不安的一众人,“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过往塑造的三观告诉她,不管内情如何,该揭穿的事情就要揭穿,不能为外物所移。
可是——
能让一镇平日淳朴的老百姓,不畏后果都要冒险出手的事情,真会是恶事吗?
她在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看不出一点儿心虚与恶毒。
楼泊舟不会安慰人,只好用另一只手抓紧她。
“回圣子、公主、将军。”副将行礼回话,“末将一共抓捕十三人,俱在此处。”
杂毛羽人抬头,露出五彩斑斓的一张脸:“圣子、公主,这都是我一个人安排的!小民愿意受罚,请圣子放过我的家人,不要牵连他们。”
他“砰砰”磕头,嵌上满额细碎石子,磨出一片血色。
楼泊舟不语。
云心月看不得,别过脑袋去。
七旬老人回眸看了一眼其他镇民,将竹杖丢开,“扑通”跪下:“是我没教好自己的学生,若要降罪,请圣子一同问罪!”
有镇民想走出来,但是被拉住。
云心月垂眸看背后不远处绽开的野花,它的花瓣承接一汪于它而言显得过于沉重的露珠,颇有些颤颤巍巍。
县令见状,大声呵斥。
话里话外的意思,不外要严厉问罪,绝不放过云云。
年轻气盛的少年男女耐不住了,挣脱长辈束缚,小跑冲上来,跪下,腰板直楞:“此事,有我的份!”
“还有我的份!”
“还有我!”
……
一个个孩子跪下认罪,中年人就扛不住了,最终所有人都跪下,说他们都参与了。
“请圣子和公主开恩!”
县令气得胡子飞翘,一脸恨铁不成钢。
云心月从花上收回目光,平静看向镇民:“开恩可以,但你们总得给我和圣子一个理由——为什么要救六子和匪徒。”
镇民齐齐噤声。
无人说话。
沉寂中,云心月扫过低垂头颅的三个头目,转眸落在七旬老人身上,缓步走去。
“公主——”
沙曦错步阻拦。
云心月摇了摇头,让她退下,自己则提起裙摆,蹲下把人搀扶起来:“老人家。你们是不是受什么委屈了,若有,不妨直说。我和圣子,肯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七旬老人颤巍起身,似在斟酌衡量。
她耐心等着。
赵昭明不禁温声规劝:“圣子和公主并非倚仗权势欺人之辈,老丈有什么冤屈,何不告知?”
扶风适时加火:“还不说,那就通通拿去牢营,凿山开渠!”
凿山开渠常有人因意外、疲惫而死,是件又苦又难活命的差事。
他们其中还有那么多才十几岁的少年……
七旬老人眼一闭,心一横,抬手指向赵昭明等人:“老头子要状告县令、县丞、县尉等人,夺走上任县令、县丞、县尉的身份和官职,杀害他们的家人!”
云心月瞳孔震颤。
什么?!!
第72章 真相,默契配合
山风凝滞。
轻轻摇摆的野花绿冠一点, 将承托的露珠灌溉到根上。
县令和县丞等人相继“扑通”跪下,大喊冤枉,赵昭明一脸震惊看向七旬老人, 眉宇之间尽是不可置信。
“老丈,我们无冤无仇,你为何要冤枉我们?”他震惊中还带着几分被背刺的心酸苦楚,“赵某扪心自问, 在任的这几年,也算恪尽职守,遇事不苟, 慎终如始, 晨兢夕厉,每恻于怀。”①
他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惹来如此诽谤。
“县尉乃县令后来与儒学署主持选拔考来, 你之秉性, 我们知之甚少,不做评判。”
七旬老人眼神沉静下来, 像是被逼入绝路的人, 发现仅存的一条生路一样,已有孤注一掷之色。
“可是!县令和县丞,敢拍着胸口说,自己这官,当真是考来的, 而不是从旁人手中抢来的吗?!”
他说这话时,目眦尽裂, 好似被抢了官的人就是他一般,其音激愤震天。
赵昭明一时哑然。
云心月斜眼看县令:“圣子, 我想听他说真话。”
楼泊舟当即掀起衣摆,半蹲下,抬手掐住对方下巴,抬起来。
“说。”
他脸上笑意浅浅,眸子亦是黑亮之色,一派温柔相。
可县令却无端觉得后脊骨沁凉,额上生出一片冷汗,顺着发丝滑进头皮。
那感觉,就像有一条条小蛇顺着发缝钻进去,嘶嘶吐着信子,随时会咬在头皮上面,让毒素腐蚀他的筋脉。
他张口辩驳:“非也。这老丈……在污蔑下官,下官的敕牒与告身,早在上任时已经验明,且还有铜质鱼符在,怎可冒名顶替。”
敕牒,简单来说就是官员委任状,而告身则是官员的身份证,不仅要写这人的身材、面貌特征,往上三代人的身份都会写清楚。
然而——
楼泊舟逼视:“你在撒谎。”
他脸上的肌肉走向,分明不对。
“下官不敢。”
“你就是在说谎!”老人家一朝将深藏的秘密撕开一个口子,装载心里沉重的东西,便忍不住顺着这个口子往外哗哗流出。
据他说,县令他们本来就是盘踞鬼头寨的土匪,只是当时的县令好心,念在他们是从高阳流亡而来的平民,不曾杀人,便给了他们改过的机会。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
土匪一开始是当真想要改过自新,只不过架不住他们是外来客,什么基础也没有,要重新打拼实在太难。
他们从前似乎还有些家底,不曾吃过什么苦头,一朝家族衰败,遭了难,这才背井离乡。
当时县令看他们还略懂文墨,就让他们留在府衙办事,让他们当书吏做捕手。这种走后门的行为,背后被人议论几句,总是免不了的。
但他们自认为自己昔年可是风光无限的贵人,哪里受得了这种差距,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