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9
人见过公子、女郎,哦不,小人现在该唤公主。”
张徇见惯这张笑面虎般的老脸,眼皮都没抬,“行了,别耍宝了。”
姜从珚道:“你还唤我女郎就行。”
曲姚直起身,“几年未见,女郎大不相同了,要不是公子在这儿,小人都不敢认。”
简单续了会儿旧,主要是曲姚在说,最后转回正题。
“不知女郎信中所说的生意究竟是何?”曲姚问。
姜从珚嘴唇轻启,缓缓吐出一个字:“糖。”
“糖?”
二人异口同声,齐齐望向她。
“准确来说是石蜜和红糖。”
石蜜,也就是蔗糖,远比饴糖麦芽糖更受欢迎,这种糖最开始是从西域传进来的,现今西域商道被匈奴截断,石蜜更是千金难求。
“女郎是想另辟商路?”曲姚问。
姜从珚摇头,“非也。”
“那要如何……”曲姚不解了。
“我有制糖技艺,欲在岭南栽种蔗苗,到时无需通过西域也能产出石蜜,这难道不是一条光明的商路。”
“女郎远在鲜卑,如何能隔着几千里距离插手岭南之事?”
“我自有我的办法,无需你操心,你只说你愿不愿意跟我做这桩生意。”
曲姚原以为女郎小小年纪能做出这番事情已是不凡,到现在他才惊觉,他看到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恐怕还蕴藏着他难以想象的庞大力量。
曲姚定下心神,抬起眼,问:“女郎有什么条件,需要我做什么?”
他脸上一直挂着的和气神态消失了,五官还是那般圆润,却在这一刻展现出作为一方豪商当家人的气势。
“还是那一件事,粮食。”
曲姚的气势没维持几秒,表情就垮了下来,为难地看着她。
“女郎,这两年天气越来越冷,尤其去年,听说南边都遭了雪灾,那些大户肯定更不愿卖出粮食了。”
“所以我让你用糖去跟他们交易。”
想要买糖,就用粮食来换。
姜从珚也知道,以现在的情况,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大户选择囤粮,他们深知乱世里粮食是比黄金还重要的东西。
但能囤一点是一点吧。
她在南边确实没有多少人手,但有桓均呀。姜从珚相信,他会配合自己做好这件事的,她也早给他去了信。
他去年去了南方,大半年过去,应该初步站稳脚跟了吧,现在正是施展拳脚的时候。
“不知女郎能产多少糖?”
“比你想的还要多得多。”姜从珚道。
曲姚思索许久,最终还是应下姜从珚的要求了。
糖可以去换粮食,同样也能换别的,拥有独家贩糖的渠道本身就是一种隐形的资源和利益。
曲姚同意后,姜从珚才跟他说起自己的安排。
竟是朝廷里的人!
连张徇都有些意外,多看了她两眼。
——
晚上,拓跋骁在天黑之前回来了。
见她坐在堂屋,桌上放着一叠纸,走过来问,十分自然地亲了口她的脸,“在看什么?”
现在天气暖和了不少,姜从珚闻到他身上的汗味儿,嫌弃地推推男人的胸膛。
“我在想,为了防止再发生像慕容部那样的叛乱,我们应该加强对各部的统治能力,你觉得呢。”
“嗯,你说得有道理,那要怎么做?”男人坐到旁边,不安分地把玩着她的手。
姜从珚瞪他一眼,狠狠地将自己的手从他掌心里抽出来,拿起桌上一张文书给他看。
“不如像中原朝廷一样,给每个部族的重要首领和将军派发任令,但凡要更换首领,全都需要得到你的同意派下新的委任书才算合法,若不从,便均视为谋反。”
拓跋骁碧眸亮起,却道:“鲜卑没有文书。”
“那用汉文可以吗?”
第128章 “谢谢你,夫君。”……
“汉文?”
“嗯。”姜从珚点头, “你随我来。”
她站起身,朝书房走去,男人听话地跟过来。
姜从珚扫了眼书架,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 足足取了七八本。
她将这些书摊到桌上, 一册册翻开, 示意他看。
“这一册, 是去年大雪后统计的王庭人口和受灾情况, 这一册是若澜编好送回来的土默川的户口册, 这本,是制糖作坊的账册,还有……”姜从珚一一给他介绍。
拓跋骁随手拿起一本账册翻看起来,发现上面不仅内容齐全,还有许多图表, 一眼望去十分清楚。他之前见过这表格, 是她和她手下记账的方式,她还用一种简化的符号来代替原本的数字,让数据看上去更加简洁明晰。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摊子铺大后,光凭脑子的记忆难免会出差错,涉及到人口这些庞大的数据, 不用t文字记下的话没有人能理清其中的细节, 更别说各级命令等,若无文书明确指令, 只靠人来传信,一来中间容易传错话让人会错意,二则, 若底下人怀有私心或有心怀不轨之徒假传命令,极有可能误了大事,有了规范的文书就能大大避免这种情况。用文字专门记录下土地、人口、经济、税收等情况,更能加深我们对各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控力,底下的人也不必非要当面回来禀告,可以用传信的方式交流……”
姜从珚一口气说了许多使用文字的好处,拓跋骁的视线再次落回手心的账册上,看了会儿,复又看着她的脸,“你说的很对,文字确实很重要,但鲜卑没有这么复杂的文字,至于你说的汉字,鲜卑没有人认识汉字,把你那套方法用到鲜卑行不通。”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教他们识汉字。”姜从珚暗自吸了口气,抬起眸,直直对上男人的眼睛。
拓跋骁眉头一紧。
姜从珚不躲也不避。
这件事她考虑很久了。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标志。
习字是件大事,甚至算得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的鲜卑人未必能认识到这点,但他们的直觉会让他们排斥外来文化。
去年她刚到鲜卑,立足未稳,人手不足,自然不会一上来就提这个得罪所有人的建议,与此同时,她也在暗暗观察拓跋骁。
史书上说他改革汉化,可到现在为止,她并没有看到汉化的苗头。
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将近两千年的王朝跌宕中流传不绝,那当时的情况应当十分轰动,不可能只是一纸空文,他必定是做了某些行动才能留下这么深远的影响。
她也发现,除了某些过于冗杂的繁文缛节,拓跋骁不排斥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