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3


段宁打断了:“我不行的啊!养小孩你自己养,我脾气差,没耐心的!”

……

第二日没有常朝,曹班早起用过早膳后,在书房里看青州的战报,顺便等尚书台的小吏将需要她审阅的公文送来,没想到院子里,突然吵闹起来。

除*了人声,为什么她还听见了“嘎嘎”的鸟叫声?

秘书官阿荷比她还好奇,主动站起来,表示替曹侯去看看。

片刻后,外面吵闹的人声中,混杂了阿荷的声音,听起来很生气的样子。

似乎还能听见贾诩沙哑的声音,以及一个陌生的男声。

什么公文,需要尚书令亲自来送?

曹班放下笔,走出房门,来到院子里。

一个衣衫凌乱的文士,左右两只手,一手抓着一只大雁,背对着她,和阿荷争论着。

院内,一架牛车上门放着成捆流光温润的彩色束帛,车下堆着十多只大木箱。

“这是谁的纳吉礼,怎么堆在这?”

曹班饶有兴致地看了看文士手里的两只大雁。

“曹侯。”“曹侯!”贾诩和阿荷见曹班出来,异口同声道。

文士闻言,猛地一转身,拜服在地,手里的大雁挣脱在地,被捆住的翅膀不停用力。

“曹侯!恕嘉冒昧,替袁氏公子议纳采之事!”

院内,一瞬间,如死一般沉寂。

曹班是完全没反应过来,文士身后,贾诩的表情格外淡定,但阿荷已经暴怒着撸起袖子冲上来。

地上的两只大雁,挣扎着发出“嘎嘎”的声音。

第167章

“说吧, 不知本侯有幸,得袁氏哪位公子青眼?”

曹班声音很年轻,与她的外貌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一致。

但亲眼见到这个在院子里好奇打量大雁的女郎, 坐在了司隶校尉的位置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早知是这样, 借郭嘉一百个胆子, 也不敢来啊!

没错,向袁绍建议,替袁氏子求娶曹班的是他,主动请缨来长安的也是他,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 曹班背后, 有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的支持。

郭嘉虽然出身名士摇篮颍川,却是寒门子弟,他的父母坚信多子多福,为了养活弟弟妹妹们,他少年时在颍川的士家做工,后因天资聪颖,得到荀慈明的赏识,才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黄巾之乱后,他跟随荀氏迁往冀州,通过荀谌的引荐,进入袁绍帐下。

然而, 郭嘉对袁绍阵营的职场环境并不满意。

倒不是说袁绍这个上司又多难相处, 相反,袁绍是典型的士家公子, 教养良好、待人亲厚,即使帐下谋臣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生气。

袁绍的性格,其实也和出身有关,事实上,“袁氏子”的家族光环,带给袁绍的增益BUFF其实并不多,家族内嫡系的资源都给了弟弟袁术,他想要和袁术一争高下,就必须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拉拢袁氏门生。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如此多的士家子弟聚集在身边,都是带资进组,凭什么你戏份要比我多呢?

袁绍不能服众,帐内意见左右互搏,自然在外人看来,就觉得袁绍优柔寡断了。

而郭嘉一个寒门子弟,要想在大咖云集的剧组里博出位,就不得不兵行险着,给主公呈上一些旁人想不出,也做不到的奇策。

在他看来,已知,司隶校尉不可能是女人;

又知,袁绍坚称曹班是女人。

??????阯?????????????????ω?€?n?2??????5?.???????

所以,曹班不可能是司隶校尉。

或者说,袁绍认识的那个“曹班”,不可能是司隶校尉,身在长安,控制住汉天子的,另有其人。

他首先怀疑的,就是扶风马氏,天子在长安,就相当于在马氏的控制之下,马融是曹班的恩师,马氏完全可能通过这一层关系操控曹班。

但马氏现任家主马日磾当了长安的吏部尚书,如果曹班背后的是马氏,天子迁都后,马日磾何必屈居人下?

? 如?您?访?问?的??????????抪????不?是?ǐ????????è?n???????2?????c?????则?为??????????点

于是他排除了马氏,又开始怀疑,是曹氏在背后支撑曹班。

但这也很奇怪,曹家明明还有个曹操,曹操还是长子,这通天的权利之路,怎么就轮到曹班了?

不过想到曹操,郭嘉心里就有了主意。

“嘉惶恐,今日一见曹侯,方知袁氏子不知天高地厚,唐突了贵人,我回去就让使君责惩,那大雁曹侯若是不喜,就留给东厨,让将士们打牙祭!”

郭嘉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能屈能伸,卖起东家来不带片刻犹豫的。

“郭从事真是伶牙俐齿,一句轻描淡写的'责惩'就想揭过了,长安诸将枕戈待旦,又岂是两只大雁能打发的?”

秘书官阿荷早就憋不住了,找到机会马上就怼回去,看郭嘉的眼神就像看那两只大雁,简直想将他的毛也扒光了丢河里让他游回洛阳去。

郭嘉是不会因为被驳斥而生气的,哪怕对方辱骂他,只要不伤他的皮肉,那就不是问题。

既然上首的女郎就是如今的长安之主,那求娶的计谋肯定是失败的了,软的不成,那就换点硬的试试。

他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双手举过头顶,向上首拜服道:“为袁氏子求娶是为私,此为公,嘉恳请曹侯一阅。”

“你!”阿荷还想说什么,余光扫到曹班,见她看着文书没说话,只能憋了回去,走上前,接过郭嘉的文书,检查过后,呈给了曹班。

文书上的字迹曹班认得,正是出自袁绍之手。

而行文格式她也是见过的,曾经她的义兄袁隗向朝廷举荐她为泰山郡太守,举荐的文书,贾诩迁都时,跟随东观藏书一起运到了长安,后来单独存放在藏书馆。

这一份也是举荐书。

——冀州牧袁绍举荐曹操为东郡太守。

和历史上记载的不同,由于曹、段的联军,董卓没来得及火烧洛阳,贾诩的计谋也使袁氏一族得以保存。

然而和历史相近的是,长安朝廷的存在架空了洛阳的世家,袁氏最看重的嫡长子袁基,只是迟了一步,就只能投奔在南阳佣兵自重的袁术。

因此袁氏的两大领头势力,依然是袁绍和袁术。

袁绍为了拉拢曹操,向天子请封,在奏书里称臣,这是礼制,可是奏书送来长安,他应该知道,自己才是那个能看到奏书的人……

让袁绍像自己称臣,恐怕比杀了他还难受吧?

除非——

“同样的奏书,使君命人向洛阳也送了一份。”郭嘉的姿态依然谦卑,但话语里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王允缺少兵力,考虑外援的话,兖州的刘岱和冀州的袁绍是他的最佳选择,但刘岱因为青、兖一带复起的黄巾自顾不暇,因此王允屡次向袁绍示好,对外放出两方合作的信号,以此来震慑曹班。

在袁绍看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