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0


佳,多的是伤仲永的,如今看来,就在我等之中呢。”

赵丰年听了这话还没什么反应,顾秀才跟陈夫子就先坐不住了。

“诸位人云亦云,只听片面之词就妄下定论,实非君子所为!”

这时,主持此次文会的学政听到动静出现了。

周学政曾是赵丰年那场院试的学政,他原本很是欣赏赵丰年的才学,也觉得他一个农家子走到院试不易,还特意关照过府学那边是否有一个叫做“赵丰年”的学子前去报道,却得知他中了秀才后,根本没去读书不说,反而流连乡里,做起了买油的生意,近日来又弄了个什么纺织厂,跟女子织布有关,当即就对赵丰年印象变差了。

这次文会邀请的是临县及周边有秀才功名及以上的学子,周学政本没叫准备赵丰年的帖子,未料想临县县令却替赵丰年要帖子,周学政只得捏着鼻子给了一张出去。

方才他一直关注着学子们的交流,听到这边动静赶过来一看,第一反应竟是——好一个俊秀的少年郎!

等得知这风姿绰约、文质彬彬的小少年竟就是赵丰年,当即就沉了脸。

“你就是赵丰年?赵学子,今日乃是各位学子交流文章的文会,你引得众怒,是否不太恰当啊?”

赵丰年先是跟众人一起行礼,这才又拱手,“学生扰了文会清净,乃是学生之错,只是,我以为今日学政举办文会,是体恤我等读书人,为我等提供一个交流之处,却未想到,竟有学子辜负学政心意,背后嚼人口舌,肆意污蔑他人,比之那村间乡野更有过而无不及,委实令人伤心。”

周学政看了他一眼,没因他三言两语转变,“这么说,你并无有行买卖商贾之事了?”

“学生却有行买卖之事。”

众人再次议论起来,赵丰年却朝周学政再次拱手,“学生敢问学政治,我等读书为何?”

“自然是报效朝廷。”

赵丰年却笑,“学生以为,此言对,却不全对,”见周

学政看过来,他继续道,“我等读书,无非是为了科举为官,而后报效朝廷,可如何报效朝廷?”

“做了官不就是报效朝廷了!”有人回道。

? 如?您?访?问?的???????????????不?是?í????μ???ě?n?2????②???????????m?则?为???????佔?点

“有人居庙堂之高,有人外放乡野,在朝堂之上出谋划策制定规则的是报效朝廷,外放到各地为官帮助改善各地民生的也是抱效朝廷,唯有两者结合,方能说一句抱效朝廷,这才是我等读书的目的。”

“赵丰年,你到底想说什么,你一个读书人行商贾之事,跟抱效朝廷可不沾边。”

赵丰年看了眼那学子,继续,“大人,你可知道,我这丰收油一斤售价几何?

是二十文,而如今,随着我们赵家村制油厂的扩大生产,丰收油已经降到了十五文,而在丰收油出现之前,老百姓只能逢年过节买一点猪板油,三十文一斤,熬成猪油半斤都不到,百姓们已苦油价贵久矣,我相信在场的各位早已经体会过丰收油的物美价廉,用十五文一斤的丰收油,代替六十文一斤的猪油,就能让百姓们肚子里有油水,如此,还不算有利民生,报效朝廷吗?”

众人安静了片刻,只见又一人指出,“那这也是为你赵家牟利。”

赵丰年挑眉,“这位学子此言有趣,我们出了人力物力,莫不是要不求回报做白工才好?那我们赵家村人何以生存?诸位在外买东西难道可以说人家卖的东西好就不给银钱了?”

众人再次沉默,只是有人默默地跟那说“牟利”的学子远了几步。

“谁人不知,我赵家村的制油厂让整个赵家村家家都不用再食豆饭,月月能吃上肉,就是附近的其他村子,也因为我们赵家村制油厂生活富足起来,如此,还不算为国为民,报效朝廷?

至于纺织厂,大人,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我见陈家湾空有织布的手艺,百姓却依旧贫苦,便改良了纺织机,提高了纺织效率与质量,帮他们建纺织厂,好让更多的人能赚到钱,而百姓们也有便宜的布匹制衣,这可算利国利民,报效朝廷?实不相瞒,无论是这制油之法,还是改良的织布机,我早就献给了朝廷,陛下爱民如子,相信未来,我大夏的百姓都能菜里有油,不愁衣穿。”

众人彻底哑口无言了。

单论赵丰年的事迹,如果这些都不算为国为民,那他们这些人当真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好,赵秀才大义!”不知谁带头喝了句彩,顿时众人纷纷喝彩。

周学政复杂地看着这丰年,“赵学子,你确实能担得起一句‘为国为民’,少年英才,只是本朝已以农为本,你让百姓做生意,百姓获益,便会忽视耕种,久之岂不是动摇国之根本?”

“周大人,不知您可知堆肥之法?”

周学政点头,“那是自然。”

“学生不才,正是推出堆肥之人,百姓若是耕种获益不够,也会从事小商贩买卖,但是倘若种地也能收获养家尚有结余,并不会轻易放弃耕种,士农工商,也不是所有的百姓都愿意从商,但是大人所言确实是一个问题,这就要朝廷官府推出相关政策了,目前,临县顾大人已经推出了相应的政策保障此事,因此,学生不敢所作所为适合所有地方,是为局限。”

谁不知道临县县令跟赵秀才相交甚笃。

周学政感叹,“既然如此,是本官想岔了,看来,你早入官场方是我大夏之幸,不知,你打算何时去府学报道读书?”

赵丰年微笑,只得应下周学政一定早去,不会耽误科举。

直到这天临走的时候,周学政还在拉着赵丰年,劝他早去府城,还问他是否拜师。

“我知道江伯远江山长这些日子正在岚洲城,他与当今大儒傅青云乃是同门,如今是青州书院的夫子,我早些年曾在他门下读书,你若得了空不如走一趟岚洲城,我写一封信替你引荐。”

能得这样一位老师实在是旁人羡慕不来的,赵丰年自然也不会拒绝,谢过了周学政后这才回去。

赵丰年只当这场风波已经过去,便投入到纺织厂了,却不知外头关于他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怀江府,甚至传到了岚洲下面其他几个府,这回真是闻名了。

起因是有人将临县文会上,赵丰年的问“何为报效朝廷”写成了文章,得到了周学政的高度夸赞,怀江府下面的各家私塾书院便争相传阅,看看是什么样的文章得了周学政的赞赏。

等大家读完文章后,不仅对文章纷纷夸赞不已,也彻底记住了赵丰年这个还未走上官场就开始做了一番利国利民之事迹的少年英才。

随之事情的进一步发酵,最后竟是还在岚洲城等好友的江伯远都读到了这篇文章。

“周怀文前几日来信,信里才夸过他,没想到今日我竟又听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