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6




这下,我们可是成为香饽饽了!“褚恒元轻声和身边的人感叹,身边的这位,是工信部门和他位置大差小不差的主导人。

“你老褚什么时候,不是香饽饽,只是这次,更诱人了!”杨思打趣取笑道,这次上面的动作可是不小,科研突破了,真得是底气十足,他们这配合工作的,也格外欢喜这次的进步。

对他们来说,不怕麻烦,只怕没有介入这样的机会不是!

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他们的底气和未来!

“你才诱人呢!”若不是顾及形象,以及此时此刻,几乎相当于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都要注意角度,不能让人看到口型胡乱猜测,褚恒元这会儿很想给不道德胡乱用词的同僚一脚。

杨思比了个停止的手势,现在不是说话的地方,这两三年,科研部门搭上顺风车,实在是亮眼的很!往常,他们还算有着不错权重的部门,这会儿不也被拉过来给老褚打下手,这样的风光,可不是哪个部门都有的!

重订行业规则,重订发展政策,画好界限和规矩,提出规划和目标整个峰会,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有千亿起步市场大蛋糕的胡萝卜在前面吊着,政策的推广和规划目标的响应,都推行的格外顺利。

在新能源板块风风火火的举行着的时候,吴桐也没闲着,真正开始筹备起了可控核聚变的预研工作。

这方面的资料,吴桐已经接触不少。锂电负极材料,以及锂硫电池的最佳配比,其实并没有占用吴桐太多的精力,特别是时间战线拉长,吴桐在指导团队研发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时间,在可控核聚变这个大课题上,做着储备。

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核聚变。

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

可控核聚变自然也是仿照这种聚变反应来进行衍射的技术,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

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

科研工作者们,希望能有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进而衍生出了聚变和裂变两种方向。

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原子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已经实现商用化。因为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

另一种核能形式,便是目前尚未实现商用化的聚变核能,被称之为永远还差五十年的可控核聚变,吴桐重点攻克目标,便是可控制,且清洁无污染的可控核聚变。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这样的大工程,吴桐可没打算,只凭自己一个人去搞定,那不现实,她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研究所这边,她的研究团队以及老师,这是预定的辅助,除此之外,在物理上,有着非同一般积累底蕴的陆骁,也是吴桐的邀请目标之一。

锂负极材料搞定交手之后,同步的,J-35项目,常规起落版和舰载版也都在这一年内陆续突破,试飞圆满成功,陆续进入投产服役行列,陆骁手头的工作,在元旦前夕,基本可以交托出手,这是上次他们联系对接J-35项目,吴桐了解到的进展。

她下半年以来的重点目标,放在了航母之上,后续的督管投产重复工作,都是陆骁带着詹工、冯教授持之以恒跟盯的。J-35顺利服役,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和大功臣!

正好,考虑到陆骁目前还没开启新的课题,吴桐赶在这个空档,向他发出协助邀请,之前的合作都是痛快且愉快的。

“可控核聚变?这是个大工程,不过,很有趣不是吗?”对于吴桐的迈步,陆骁有些倒吸一口冷气的震惊,但是,同样的,却是跃跃欲试的兴致昂扬。

“没问题,吴总,我是革命一块砖,可控核聚变需要我,我就自动搬到项目组!”这个项目,也是他曾经有过极高兴趣的项目,等离子磁场约束,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只是,他回国的时候,国内百废俱兴,机缘巧合,他先落布了雷达,然后陆续入了战机设计研发,

现在有能参与这个项目的机会,陆骁当然不会错过!

“目前可控核聚变,主要的方式大概有3种: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目前的可控核聚变的主流研究,还是托卡马克装置,这个装置,在工程上更加简洁!”

吴桐既然能提起这个邀请,想必是在可控核聚变这个领域,已经有了足够的研究,陆骁直接兴致勃勃的和吴桐讨论起来。

第388章

仿星

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卡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

“是的,早在1954年,隔壁老大哥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吴桐颔首,托卡马克,的确是世界主流研究。

研究可控核聚变,吴桐自然不会错过可控核聚变研发一路上的进程和资料。

五十年代就有国家开始的研究,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

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

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

然后逐步的有了后面的一次次记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

1993年,海对面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

97年港城国内庆贺回归的时候,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