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3


捏着他的肩晃了晃:“陛下,你还没答应我刚才说的呢。”

皇帝回神:“哦,你刚才说的什么?”

“我实在好奇孟家那两位小娘子,想亲眼见一见,好不好?”李贵妃靠在他肩上笑问。

“你要真想见,召她们来见就是。”皇帝随口答应。

第85章

孟惜和从太清观回来,就准备去找祖父,得知他还未回家。

便先转道去了妹妹的院子,看到她坐在院子里碾香料。

“怎么又有一只小狗?”孟取善丢下手里的东西,嘬嘬两声,把姐姐怀里的小狗抱过来。

“它叫金狮,和玉虎是姐妹,本来养在芳信那里,但他受伤了这几日不方便照顾金狮,我就把它暂时带回家和玉虎一起养。”

“芳信”这个名字,她好像在太清观的时候听说过。孟取善问:“那就是静王?你们怎么样了?”

孟惜和不太习惯和妹妹谈论自己的感情问题,只简单地说了两句,最后她犹豫了一下,低声说:“过半个月,会有旨意下来,封我为他的侧妃。这事你知道就好,不要在外面说起。”

孟取善捏着小狗嘴巴,眨巴眼睛问:“姐姐能接受吗?”

孟惜和道:“这是陛下的旨意,我和他都只能接受。”

孟尚书晚间回府时,等待许久的孟惜和主动去了他的书房。

作为一家之主,孟尚书的书房放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家里孙女都很少来。上一次孟惜和来这里,还是小时候,为了找躲起来的妹妹。

那时她站在门口,看着屋内数不清的书籍和颜色暗沉的家具,总是觉得这里比家中任何地方都要威严,不敢随便踏进来。

如今她神色自然地进门,对祖父说:“祖父,我有些事想告诉您。”

“进来吧。”孟尚书在写一份奏疏,这份奏疏他写的很慢,时而停笔思索。

见大孙女进来,他将奏疏合上放在一旁,准备听听她要说什么。

“怎么突然来找我,是对自己的婚事还有什么想法?”

“确实事关我的婚事,需要告知祖父知晓。”孟惜和道,“今日我去见了静王殿下,他告诉我,半个月后,宫中会下来旨意,封我为他的侧妃。”

孟尚书老得垂下的眼皮都掀起来一瞬,但他到底是端住了,坐在那消化了片刻这个突然的消息。

“难怪……”难怪之前从没交集的静王,在宫中见到他还特地和他打了招呼,在春台池时,也是主动帮忙说话,原来另眼相待背后还有这样一重内情。

“你与静王早就相识?”孟尚书目光犀利问。

“是。”孟惜和神色丝毫没有躲闪。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页?不?是?ī???ǔ???é?n??????????????????????则?为?山?寨?站?点

可她先前还是林家妇。

想起林渊那个突然的病和封爵的旨意,大孙女的突然和离,以及静王在宫中被罚的消息,孟尚书总算理清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眉头一时松一时紧:“难怪陛下要降静王的爵位。”

孟惜和的神色微动,险些问出“怎么回事”。芳信被降爵的事,他没和她说,尽在说她封侧妃的事了,还说了些婚礼可能会很仓促,到时候要如何办之类有的没的。

无关紧要的事一直说,真正要紧的不说,他是故意不说还是觉得不要紧给忘了?!

心里憋着气,孟惜和暗骂芳信不靠谱,脸上还镇定着问:“这降爵的旨意是什么时候发的?”

“我是先得到的消息,旨意恐怕要到明早才发。”孟尚书看着眼前的大孙女,不知该喜该愁。

家里两个孙女的婚事,他都上了心,可惜两个人都是开始顺利,后头不顺。如今两人都有了看似更好的选择,但这对孟府来说又不一定是好事。

他也迅速反应过来某种可能会让陛下猜忌的关系。心中当即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尚书之位他不能再坐下去,是时候该致仕了。

他本来也快到致仕的年纪,只是家里晚辈青黄不接,没一个堪当大任,孙子孙女又都快要婚嫁,这才想着再等一等。

如今事发突然,却是一个合适的致仕时机。

“你与静王之事……罢了,既然此事宫中已有论断,也无需我再说些什么。”孟尚书长叹一声。

只是这两日,他就感觉到朝中上下暗潮汹涌,静王的未来还未可知。谁能想到,小孙女躲过了颖王,大孙女却压在了静王身上。

“孙女还有一事,想劝劝祖父。”孟惜和没有多说静王的事,转而说道,“便是我也知道如今局势不明,祖父在还好,若有一日祖父退了,我爹绝不是个能担起孟府的人。”

“以他糊涂又软弱的性格,只会得罪人

和坏事,祖父就算是想扶他也扶不起来。”

孟尚书没有因为她这样说自己的父亲而出言责怪,其实他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大儿子是个什么样的。

只是那到底是他第一个养大的儿子,前头一个没立起来,这个好不容易才养活,当初又恰是他在仕途最忙碌的时候,儿子在老家被父母养成那样,再接到身边来时,已经改不了了,而且他也没有太多时间倾注在他的身上。

这些年来,他不知给这个儿子拉了多少关系,为他铺了多少路,才让他能安安稳稳当个国子监司业。可再想往上,就难了。

方才,他还考虑着,是否要用自己的致仕,再为大儿子换个好前途。如今大孙女这不客气地一番话,直接就打碎了他的念头。

“依我看,祖父还是早些想办法把三叔调回来,至少三叔不像父亲和二叔那样糊涂。”

孟惜和已经快要不记得三叔的模样,他外任好几年,许久没回京,但她还记得三叔性格很好,对她们姐妹也很关切,正正经经科举考出来的聪明人,是家中和祖父最像的一个。

“你父亲确实不堪大任,照你说的,我会看管他不要惹事,但调你三叔回京便罢了,现在不是个好时机。”

大孙女嫁了静王,小孙女又定了崔指挥使,他们家现在已经够惹眼了,以后真有个万一,小儿子在外任职,也不至于被牵连。

但若静王真有什么大造化,他不用说,大孙女也会提拔她三叔。

孟惜和没有太多能和祖父说的,说完这些就要离开。

孟尚书留了她一句,他说:“这次,静王应该是你自己选的,既然如此,未来不管如何,都不要怨人。祖父老了,已经帮不了你们了。”

孟惜和默默对他福身行礼:“祖父多保重身体才好。”

第二日早朝,皇帝要降静王为宁郡王的旨意一出,果然又引得朝野沸腾,更是为了宁郡王该不该去宁州封地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哪怕是皇帝,这个时候也只能听着大臣们唾沫横飞,偶尔还有人引经据典隐晦地“劝诫”他几句。

要是再有那脾气耿直的大臣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