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4


养晦。

这行可不讲这些。

就算你三十年经验,要是不学,不练,也可能连三年经验的都不如。

最起先,很多人的目光也是落在林巧枝身上的,想看看这位声名鹊起的年轻人的本事,但发现她进度也不快,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慢慢把目光移开了。

林巧枝确实进度不快。

她想追求更高的精度,尽量拿到更好的名次,就要在细节处多想办法。

最好能进前三,甚至第一。

这样分房的加分就一下宽裕起来了,不至于需要再去写书,什么柴油机维修护养,什么湖南河南江南适用版,那样虽然可以,但实在是显得有些不太好看。

林巧枝只是那样说给晚晚她们听,但心里没有真打算这么做,免得都为这事操心。

林巧枝也是有心气的。

她想要的房子,一定是靠实力挣来的,让人无可指摘,无可指摘到她一个人住大房子,也没有人能说出一个不字。不是靠谁照顾,也不是靠投机取巧,一本维修书翻来覆去的嚼。

更不想靠一个莫须有的对象。

这间房子,一定要是完完整整属于她自己的!

林巧枝眼神专注的看手中划线。

又拿游标卡尺测量数据。

这是对同一尺寸第三次取值了。

她对着这块45号钢,手动取三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保证划线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

在完成了两段“凹”件的划线后,林巧枝停了下来。

没有直接做两段“凸”件的划线和定位工作。

而是打算先自制作一个简易的定位装置。

盲配,最难的就在这里。

没有办法边加工边做啮合比较,一旦尺寸稍有偏差,或者两边精度误差累计过高,就会导致无法嵌入合体,这比之前的黄铜块,难度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吱嘎——吱嘎——”

随着锉刀推拉的节奏,几道锋利搓齿和钢材表面挤压的声音传来,略带一点金属震动的尾韵。

林巧枝把这块45号钢,削掉了最边上的余量。

又把它分成几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操作台上,作为第一段的定位基准。

紧接着,把整块45号钢重新用台虎钳固定好,利用第一段划线与定位装置的配合,确保第二段位置准确,从而保证两段之间的连接精度。

林巧枝专注地加工手中工件。

并没有注意到,很多红旗厂选手的目光,都落在了她的操作台上。

盲配本就是这个赛题的难点。

很多人对此都没有把握,即使按照平日里练的,在一块钢板上划好了四块工件的划线,但仍犹豫不敢下手,手心有些冒汗。

连很多红旗厂选手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们犹豫的时候,潜意识目光就先去看林巧枝。

看到她目光沉静,不急不躁的稳稳操作。

紧张不定的情绪都缓和了一些。

或许真如谢胜利说的,一直坚定向前的林巧枝,身上已经有那么一点精神领袖的气质。

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她足够强大,足够坚定,能战胜一个个难题,她的存在对整支队伍的意义就是不一样的。

说实在的,不仅是场外围观的人,连红旗厂自己的选手,内心深处都不免带着悲观的想法。

嘴上口号喊得响亮,但其实潜意识里,依旧觉得技术压过仪器仪表厂的人,几乎不可能。

他们什么水准?对方又是什么水准?

但红旗厂的鸡血打得太足了,拉仇恨也拉得太快了,不服气地卷着卷着,脑子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上赛场了。

现在在赛场里,时间紧、压力大,就更没有时间思考了。

短暂踌躇的功夫里,他们发现林巧枝在想办法。

【这是在做什么?】

【以林工她的水平,还需要这个?】

心里一跳,一个大胆的、安在林巧枝身上又理所当然的想法,就从心里蹦了出来。

这想法出现的无比丝滑,没有任何违和感:

【她不会是奔着冠军去的吧?】

【这是在想办法提高精度,想要狠狠压住仪器仪表厂的那些强手?】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来,就格外强烈了。

越看越像,越看越觉得林巧枝连背影都透着野心和气势。

当然了,这肯定是唯心主义。

毕竟背影和加工动作能看出什么呢?但一个人给人的感觉,其实是非常主观的,是他们往日对林巧枝所有认知的集合。

这就是他们对林巧枝的认知。

敢拼,不怕任何强敌和难题,一定会竭尽所能做到最好。

仪器仪表厂的对手,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存在,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吗?

可现在,有人已经向山顶冲去了!

当目光触及到林巧枝手中动作后,很多人胸腔涌出一团热气,激动得仿佛感受到一种冲锋号的召唤。

她那么优秀,那么坚定!她是红旗厂新一代的领军人,当然要追随她!

比赛场地里。

红旗厂的选手无形中都慢了下来,操作台上有了新的变化。

林巧枝依旧在稳步推进。

划线完之后,她换了手锯,沿着划线割据这块45号钢,有力的肌肉和强大的核心,让她能轻易保持手锯的稳定,避免锯条左右摆动。

她一双黑亮的眼睛紧紧盯着划线,在接近划线时,放慢锯割速度。

确保锯割深度不超过划线!

等按照划线逐一割锯完,她又仔细地不断用定位比对,用仪器测量。

最后,她拿起了几把不同搓齿、不同尺寸的锉刀。

她观察着这些凹凸不平的、角度不一的加工面,脑子里思考着不同的锉削方法,还有适合的锉削搓齿。

每锉削5-10次,她就用千分尺测量一次,确保尺寸逐渐接近设计值,避免过度加工。

她每一步都在思考,思考更适合的锉削方法,是顺向锉、还是交叉锉,还是要换上细锉刀?

她的每一刀,锉削行程尽量长,以保证平面的平整度。

紧接着,温度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环。

林巧枝回忆着上次去江南造船厂,遇到众多问题中有关温度的那一个。

比赛的操作台都是仪器仪表厂和红旗厂提供的操作台。

她熟练的找到其中放工具的一格,把水壶里的水倒进去。

每当锉削几十次后,她就把这块45号钢放进去浸泡一会儿,消除锉削带来的热应力。

停下浸泡的过程中,她会用手去摩挲工具的边缘,去感知那一点点细微的误差,她对这个非常敏锐,完全可以在处理对应面的时候,注意该啮合面的处理,尽量弥补抵消误差。

上一次,她就是凭借这一丝对误差的敏锐和控制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