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6
不大,朝着西边测试路驶去。
西边这一排测试点,安排了不同的路面。
平坦的,碎石子的,泥泞农田,坡道……
随着拖拉机驶过路面。
“十二秒三,通过。”掐表的人喊了一声,飞快往下个点跑去。
“西2测试路,车身无歪斜。”用标杆对比车身是否倾斜后,握标杆的人大声汇报,同时在手中测试册上手动记录。
“轮胎不啃地、齿轮无异响!”
“排气管烟浓度正常,颜色正常。”
……
林巧枝听着一项项数据汇入耳脑,抬起铁皮喇叭,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紧盯着拖拉机,按计划命令指挥道:“紧急制动。”
“嘎 ——!”拖拉机发出一声尖锐短促的刹车声。
拖拉机像是被一双无形的巨手往后扯,向前的速度越来越慢,在人造的泥泞路上发出甩泥浆的“噼啪”声,还有轮毂碾压烂泥的“咕啾咕啾”声。
随着气缸压缩的“噗—嗤~”吸气声,拖拉机稳稳停了下来。
提着石灰粉的测试人飞快奔上去,利落的挖一勺白石灰,在地上迅速点两下。
紧随其后的人卷尺一拉。
测试制动距离的、听发动机声音和齿轮声音的、观察轮胎是否打滑的、用卷尺量轮胎下陷深度的……
数据纷沓而来。
林巧枝眯了眯眼,果断道:“上千斤顶,换2号轮胎。”
周师傅从拖拉机上跳下来,不是很明白林巧枝换轮胎的操作。
林巧枝在本子上飞快写几笔,记录着,边确认道:“刚刚轮胎轻微打滑甩泥了,转速突然升高,你有没有在打滑时做特殊操作?”
经验足的师傅,在感受到拖拉机轻微打滑时,有一些下意识的操作也不是不可能。
“没有。”周师傅否认,“这点打滑很正常,没必要做什么多余的操作。”
林巧枝点点头:“那就是动力流失了,需要增加后轮配重,等会儿第二遍,你感受一下两遍操作的不同。”
“好的。”周师傅也点头应下,然后根据林巧枝的询问,如实地汇报驾驶拖拉机的感受。
紧接着,在这条平坦的多地形路上,拖拉机一趟趟的测试。
反复地从这一头、开到另一头。
掉头回来,周而复始。
偶尔会有更换配件,或者是握着扳手钳子锉刀上去调整的时候。
“林工做事真仔细,平坦路面的测试方案都做得这么详细。”一名并不眼熟的年轻男技术人员忽然开口,似乎在对林巧枝表达赞美。
围观的人便也按捺不住了,七嘴八舌的低声讨论起来:
“林工确实工作仔细啊。”
“一点也不松懈,边边角角都测试到,这种对产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么反复来回会不会太仔细?是不敢上坡度吗?”
周遭这些议论没有干扰到林巧枝,无论好坏。
项目推进到如今这个地步,林巧枝自然对细节有足够多的把控。
从她的视角来看,其实并不会特别担心功能实现上的问题,因为她已经见过了前路,知道这是一条无比清晰确定、一定能成功的路,其他人担心的设计失误、构思有漏洞,功能无法从纸面落地等等,在林巧枝看来,不是会让人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的问题。
以至于她的情绪到现在也不算暴躁,反而有种深湖般的平和。
即便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她也有信心能解决,反倒是,如何能发挥出这台拖拉机最大的性能,如何能把每一寸设计利用到极致,才是林巧枝最为关注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平面路段调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目前中国拖拉机行业,在平原地区的积累和经验是非常深厚的,相关的数据也十分充足。
如果在平面路段多花一些时间,尽量去从各方面细节上,将拖拉机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以优化整体性能,其实是极其划算的。
在足量数据支撑下,可以说事半功倍。
林巧枝这样想,也确实这样去做了。
于是,拖拉机在西1-3测试点,反复的启动、加速、缓慢制动、紧急制动、空载通过、重载通过……
林巧枝还一边测试,一边思考,对拖拉机进行一些备用件的替换调整,故而花费了不少时间。
此时,业内人士都渐渐安静,暗自对比、观察起来,看不懂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一众记者的围观下,也只能努力做出沉稳冷静、淡定自若的模样。
“刚刚那组的数据记了没?”一个看着就年龄不浅的高工却是忽然对身旁道。
“我记录了,你也发现了是不是?”
“我看看。真的太牛了,这身本事硬啊。”
“当然了,没一身真本事,造得出这辆拖拉机?”
站在队伍里围观的年轻人:“……”这是在装什么啊,没忍住顺着声音侧头一看,看到那边徒弟环绕的情况,连忙往人群里缩了缩,满脸“看不见我”的心虚表情。
应该没有看见他刚刚不屑的表情和眼神吧?
这个行业里,年龄算是老资历的一种,但也不乏混到四五十还是技术稀松、得过且过的那种。
什么最难搞呢?人走出去,身后乌泱泱一堆人。教出来的、一脉相承的弟子遍布整个单位。
这样的人,技术上肯定是有保障,也是相对高水平的一群人。
小年轻不禁有些摸了摸脑袋,疑惑的皱眉,再往场地内探头……难道是他看漏掉了什么?
记者们却是亢奋起来。
林巧枝为什么在平面路段这样来回开,他们确实不太看得懂,但是看这情况,明显是有话题性,藏着东西啊!
“霍厂长,您能讲两句吗?”有机灵的记者,左右看看,瞬间瞄准了藏在人群里,最有话题性的那个人!
霍丰此刻也是看得心痒痒,他和温东鸣不一样,他是技术出身,看到这里,已经忍不住在脑海里琢磨,这一趟的数据还有什么调整空间了。
冷不丁被记者杵到面前采访。
他脑子里第一反应——老温这大坑货!
在场记者认识霍丰的不少,毕竟也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大厂。由霍丰亲自说出口的评价,无论好坏,无论是褒是贬,明显新闻性十足啊!!
这采访对象选得好,记者们心里感叹着,纷纷凑拢过来,“是啊,霍厂长,随便说两句呗。”
“拖拉机的测试,我一个做仪器仪表的有什么好说的?”霍丰脸皮绷着。
“那您亲自前来看这场测试,肯定也是觉得有些看点的吧?您对这场实地测试有什么想法吗?以您的专业水平,点评一下?”记者可不会轻易打退堂鼓,他可是来造新闻的,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纯看一头雾水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