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9


凌宝良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去读了。

在他出发前,却听到文家跟纪家结亲的消息。

凌家几番追问,确定这个消息,更确定跟文元青结亲的,正是纪云。

那文元青可是举人,甚至在文家书院做训导。

也算这些学生们半个夫子。

他呢?

他过去有多尴尬?!

虽说后年还有会试,那文元青文举人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书院,可那书院本身就是他家的啊。

作为长房长子,他娘子作为长媳,甚至会参与到书院的事务里。

到时候有多尴尬,凌家人根本不敢想。

“我不去了。”凌宝良咬牙,“让我去文家书院读书,不如让我去死。”

凌家众人互相看看,没什么好办法。

之前也没人想到,文家会跟日落西山的纪家结亲。

那纪家只有一个纪霆而已。

以后会如何,真不知道,何必下这么大的注。

不等凌家消化完这个消息。

纪霆被皇上特招进国子监的消息更是疯传。

听说能被皇上特招的,都是个顶个的天才,专门让他们去国子监读书,更对他们寄予厚望。

整个白台州,只有纪家纪霆被皇上钦点。

放眼全国,也就三四个人。

凌家彻底傻眼。

不用旁人多说,都知道纪家要东山再起了。

跟文家结为姻亲。

最有出息的子弟去国子监读书。

整个白台州,还有比他家更风光的吗?

凌家已经不敢让凌宝良知道这个消息。

之前那纪霆得了州案首,他家就够后悔的了。

再接着便是私塾大比,他家子弟大出风头。

现在更不用说。

他们到底是有多蠢,把这样好的亲家给拒了,还狠狠得罪了他家。

在凌家懊恼的时候。

陵莫县传又有个小道消息传出。

“是不是凌家倒霉啊,纪家跟他家没了关系之后,运气扶摇直上啊。”

“有道理,好像是他家有霉运,离远点就好了。”

多数人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别说陵莫县了,就连其他各地亲戚的信件,都明显少了。

哎,你家晦气,别让我家被传染了。

离远点好啊。

这种话肯定不是纪家传的。

现在的纪家,既要接到东昌府文家亲家,还要跟前来祝贺的官吏好友应酬。

谁有工夫去做这些事。

倒霉的人别来沾边!

纪霆则看着自己简简单单的行李。

这次不去东昌府,改去京城了。

他在马行街,是不是还定了一只幼鹰?

这次可以去看看了。

不过他忍不住叹气。

那国子监,真的好吗,他怎么觉得有坑啊。

尤其是心里那句,以正国子监读书之风气。

这话听着,怎么有点不对劲。

国子监读书的风气,很差吗。

比之前的州学还要差?

这怎么整顿啊,他没那能力。

算了。

反正躲不开,去看看再说。

作为纪家姻亲文家,倒是提前收集了国子监的情况,整理之后送到纪霆这里。

纪霆翻开厚厚一本册子,然后又合上了。

自己千躲万躲,不想去风气极差的白台州州学。

现在好了,来了个州学至尊升级版啊。

第61章 第61章风气【二更】

文家也没想到,他们整理的册子,对纪霆有这样大的影响。

文家当然是好心。

毕竟国子监那些事,外人很难知晓。

可他们家夫子众多,也有在国子监任职回来的,故而多说了些。

他家想着对纪霆肯定有用,便整理好送来了。

不管那国子监内里情况如何,皇上的重视,以及纪家的前途,都是很明显的。

虽说纪霆不能去文家书院,但对文家来说,其实是赚了的。

若那国子监真的读不成书,以后再请纪霆来自己家,那不就行了。

谁让两家就要结亲啊。

以后换学校,肯定先换他们家的。

文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觉得纪霆在国子监读不下去,然后再来自己家,是有其原因的。

这个原因并不在纪霆身上,只出在国子监。

要说国子监这种官署教学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五帝之学,那时候叫成均。

接着便是周人立太学,太学这个名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可太学又分东西南北四个学,具体名字不尽相同。

之后屡次改名,单在汉,晋,便有太学,国学,国子学之称。

这些名字,其实至今也有沿用。

世人说国学,必然想到的是各类儒家经。

再之后的国子监,同样能看出名字的含义。

机构成立,便是为获取真才以为邦国之用。

这种想法自然是好的。

本朝建国初期,也确实起到不小的作用。

但凡充实里面的人才,皆有自己的才干,出了不少能臣。

而里面的学生皆被称为监生,一般是两类学生组成。

其一并无功名,由皇上恩典进入其中,多少是朝中有功之臣,用于奖赏各家子弟。

其二则是地方府,州,县,送来的好学生,秀才举人皆有。

这两种做法,既照顾了有功之臣,同样也能招揽有天分的学生。

看着似乎非常完美。

但这东西,也只是看着而已。

从文家打听来的消息看。

国子监第一类学生,基本是皇亲国戚跟权贵子弟。

这也好理解,毕竟他们的父辈跟皇上接触的时间长,最容易收到恩赏。

当初定下这一条的初衷,便是彰显皇上恩德用的。

可这样一来,这些身份尊贵,有权有势的子弟们,便自然而然结成团伙。

而且这类学生,还不需要功名,等于谁家子弟想过来,只要跟爹娘说一句,再求求皇上即可。

国子监的夫子有多厉害自不用说,其实不用家中子弟开口,这些

官员都会主动去上书。

刚开始,那些皇上管得可能比较严,之后想着不好厚此薄彼,所以能去的都去了。

一来二去,这倒不像是恩赏,更像管理。

在京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有机会。

所以这一部分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还整理耀武扬威,便不足为奇了。

也有人说,那不是还有第二类监生,由各地官员推荐上来。

各地官员推荐?

察举制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搞到现在,所谓推荐的好学生,基本是各地官员跟当地士族的利益交换。

白台州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