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8
。
自己最不起眼的同窗,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权臣家子弟。
纪霆之前在京城的时候,都挨不到这群人的边啊。
这种地方,跟一个已经被罢官的纪家有什么关系?
信里面倒是说明了情况。
说是皇上想要整顿国子监的风气,故而从全国各地挑选秀才举人,前往国子监进学读书。
信里表达为这个意思,却不能直白说出。
信里只讲,以天下英才,充实京城国子监。
则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量材录用。
彰显天子不拘一格,心系天下学子之心。
纪霆,就是被皇上关注到的人才之一。
让他做好准备,朝廷不日就会下达正式的圣旨,以后他就是国子监生了。
别说纪伯章无奈。
纪霆看完后同样傻眼。
这信早来一会儿,他都不会那么尴尬。
方才还跟文夫子表明,自己一定会去文家书院的啊。
他是个从不食言的人。
现在这怎么办?
“能拒绝吗?”
纪霆说完,纪伯章跟卓夫人看过来。
没想到他爹在考虑,他娘却摸摸他的头上:“傻孩子,都说是天子恩典,怎好拒绝。”
“你外祖父曾说过,事异则备变,不要拘泥于一时。”
这是韩非子里的话,大意是,情况不同就要做出相应改变。
纪霆跟纪伯章也是那么一想。
谁都知道,这事不可能拒绝。
纪家都这样了,若不抓住这个机会,那才是对不起家族。
纪霆辛辛苦苦科举,为的不就是让家族立足吗。
可文家书院那边?
文家还要跟他家结亲呢,突然出了这个岔子。
之前是州学要跟他们抢学生。
好不容易抢过了。
现在又跳出来一个国子监。
能争过州学已经很厉害了。
国子监?
别做梦了啊。
以国子监的教学水平,人脉关系,朝廷恩典,皇上钦点。
整个南正国所有学生,不敢也不会拒绝啊。
可转念一想。
文家知道这事,只怕也不会气恼,觉得纪家食言。
更多的是无奈?
当天傍晚,纪霆跟纪伯章并不拖延,直接去找住在纪家家学的文夫子跟文举人。
文举人看到他们过来,还以为自己婚事有着落了。
谁料两人都面有难色。
怎么了?
他被拒绝了吗?
云姐儿没看上他?这怎么办。
等纪家父子把国子监的信件拿出来。
文举人先是松口气,然后是一头问号。
那文夫子已经把信件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
又来一个地方跟他抢学生。
还有完没完啊。
可比起生气,文夫子既有些郁闷,又有些骄傲。
郁闷在于,好学生肯定没了。
骄傲则认为,自己的学生能被皇上钦点至国子监,同样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与此同时,二房那边同样得知纪霆收到国子监的信件。
四婶正在跟女儿说文家的好处,兼带痛骂凌家不识好歹,骤然听到这事,下意识道:“那霆哥儿不去文家书院了?”
跟文家的关系会不会交恶。
还会娶他家云姐儿吗?
四婶这话没说出口,纪云却叹口气:“娘,您不用担心,您关心则乱了。”
她娘平时不是这般的。
只是太在意自己的婚事,故而如此。
纪四婶冷静下来,明白女儿的意思。
文家知道纪霆被召入国子监,只会更高兴,并不会生气。
那可是国子监。
进去了,就跟镀一层金没区别。
纪四婶再次看向女儿。
云姐儿微微点头:“娘,我嫁。”
为了她的婚事,家里操心太久了。
好不容易有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人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嫁吧。
她下面还有那么多弟弟妹妹,各个都有出息,也是她的底气。
纪四婶终于落下眼泪,心疼得厉害。
“回头亲事定下,娘就给东昌府给你买处宅子,也是娘家的地方,你想去住就去住,不顺心了一定要讲。”
二房的私房
话不必再说。
文举人文元青看完国子监的那封书信,脸上虽有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惊喜。
看吧,他的眼光果然没错。
都说纪家很有潜力。
虽说纪霆不能去文家书院了。
可有一门能去国子监读书的姻亲,自然再好不过。
不管是文举人还是文夫子,忽然发现,他们好像无意间捡漏了门亲事。
想来纪霆被皇上召进国子监的事,很快就会尽人皆知。
到时候上门攀关系的,只会更多啊。
这一切的源头,皆来自纪霆。
来自纪霆的好文章,以及非同一般的天分。
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纪家跟他们文家,以后就靠他了啊。
文举人向来知道合者强,孤则弱的道理。
纪家一时间传出两个好消息。
一个比一个惊人。
第一个消息,东昌府文家要跟纪家结亲了!
还是他家长房长子,二十岁就中举人那个文元青的,亲自过来求亲,听说双方父母都很满意。
那文家已经让家里长辈动身,亲自过来商议婚事。
要结亲的对象,便是被隔壁陵莫县的凌家退亲的纪家二小姐。
“那凌家觉得,明年乡试,他家儿子必然中举,故而看不上现在的纪家,婚事将近,急忙忙过来退婚。”
“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是啊,还带着无数礼物,想要用金银堵住纪家人的嘴,可纪家人没给面子,公事公办。”
“现在看来,幸好退婚了,东昌府文家不比凌家强十倍?”
“肯定啊,凌家还等着儿子考上举人,而这位已经是举人了。”
“二十岁的举人,以后前途无量啊。听说是看上纪家人品好,子弟聪明有出息。”
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陵莫县凌家便是如此。
不到一日时间,县里不知多少人讨论这件事。
尤其是莫家,几乎要笑话到对方跟前了。
什么有眼不识泰山,什么鱼目混珠,什么目光短浅。
一句句话,简直戳人心窝子。
可还有一件事,是其他人都不知道。
那就是凌家的凌宝良多番对比,不打算去嵩阳书院读书,改而去文家书院。
因为家里亲朋多番打听,说那文家书院虽说刚开没几年,却正是用心的时候。
文家教育世家,自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只要过去,必然因材施教。
再有纪霆这个例子在,足以证明文家夫子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