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0


握住手中木箸,等心情平复后,还有点想把今天的所见所闻书写下来,烧给温氏列祖列宗看看——有对比才有差距,有厉帝败絮在前,更显得当今天子金辉玉质。

除了商税外,上半年盐铁之类的官营收入也被报了上来——这一股能有六万万钱。

商税以外,朝廷的收入还包括了田税算赋等等,温晏然如今还需要维持朝廷的基本运行,自然不能全投在运河当中。

温缘生:“恭喜陛下。”

温晏然笑:“莫要看着数字多,平常光宫中一月的花费,差不多便要一万万钱。”又向身边谒者道,“朕记得京中还有不少结余,再从少府跟户部那边拨款,跟商税一块,凑个二十万万钱给运河那边送去。”

温缘生晓得运河之事惹了不少非议,但看皇帝的样子,显然是打算将修建之事坚持到底,她素有眼色,当下只与姐姐闲谈城内城外的各类趣闻,并不主动涉及朝中大事。

她过来之前,曾跟伴读们议论过运河的事情,不少都出身士族,见识不俗,听家中长辈提过,修运河的问题,不止在于钱财,也在于粮食储备。

这个年代的人虽然还不晓得什么叫做通货膨胀,却很清楚粮食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地方钱太多了,会出现粮价节节上涨,有钱也买不到食物的情况。

尤其是现在运输业还不够发达,从不同区域间调运粮食,会产生很多损耗。

到最后,伴读们得出了一致结论,修运河的挫折要么出现在钱财不足上,要么出现在粮食不够上,这些人反复提醒温缘生,让她近来千万别触皇帝的霉头。

在小辈们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朝中大臣们也在私下商议。

“陛下已经派人给南地运钱,却不知粮食该从何而来。”

“我在朝中,听得陛下吩咐,说是准备开建州的太仓。”

之前说话那人吃惊道:“怎能轻开太仓?户部便不曾反对?”

太仓里存放的是中枢这边的储备粮,地位至关重要,除非战时,平常则一定要保证其中的余粮不低于危险线。

皇帝肆意行事,大臣们不好直接指责,便转换目标,集体弹劾卢沅光渎职,导致户部尚书百忙之中还得抽出空来给关心她工作的人答疑解惑——开太仓其实没问题,因为建州去年粮食便喜获丰收,而今年的收成料想也不会差到哪去,就算拨点去运河那边,也不会有负面影响。

质疑的大臣们感受着最近的气候,总觉得卢沅光是在忽悠他们。

卢沅光在心中叹了一口气,道:“诸位是否忘了,昭明二年,陛下才在建州修了流波渠。”

流波渠是一条标准的大渠,长度足有数百里,可灌溉面积高达五万顷。

“……”

质疑的大臣闻言,顿时陷入了沉默。

他们不是户部官吏,确实很容易忽略掉这一股产出。

“陛下修建了流波渠后,建平一段便多了五万顷良田,就算只是雨水不足情况下的粗放耕作,一亩地也能收一石粮食。”

排除掉除掉轮休的土地,流波渠所灌溉的区域,去年一年便额外上缴了九十万石的谷物跟豆子,纵使拨出六十万石送到南边,也不会影响太仓这边的粮食储备。

一位大臣叹服:“陛下……委实深谋远虑。”

他们反应过来,当初皇帝修建流波渠,一是为了锻炼人才,二是为了改善田地情况,提高建州的粮食产量,向运河那边输出粮食,

许多人听到此处,顿时升起一个念头——把之前准备劝诫皇帝的折子拿回来改改,当做歌颂天子的奏表重新呈交。

宋文述也在此处,他看了若有所思的同僚们依言,开口:“诸位是否发觉,陛下今次并未额外征发钱粮。”

换做其它皇帝,绝对能因为修运河的事情再征一回税,至于温晏然,她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却始终没有另立税收名目。

宋文述不知道,温晏然并非不想额外征税,而是缺乏“皇帝可以借工程的名义跟百姓要钱要粮”的概念……

商议到此处,许多大臣其实已经心气渐平,又过了一个月左右,安南都护府的萧将军有信入京,说她送了一批粮食到运河那边。

中枢的大臣们一时间震惊莫名。

旁人也罢了,庆邑那块根本没几块熟地,萧西驰她到底哪来的粮食?

第152章

对于萧西驰送粮的消息,温晏然怀有着同样的震惊之情。

这份奏表刚送到景苑,专心炼丹的天子便立刻回了桂宫,并下了旨意,要把朝廷核心重新挪回城内,方便她办公。

——大臣可以挪来挪去,但资料挪动比较麻烦,户部的大部分文书都放在皇朝里面,温晏然一直到回城之后,才能让人调了庆邑冲长诸郡的耕田粮食记录来看。

南边的人口跟田地数量都是有限的,就算粮食产量因为绿肥跟草木灰提高了几成,但受气候制约太严重,一旦遇见大旱之年,很容易颗粒无收。

再加上庆邑冲长都是边防重镇,需要保证本地的粮食储备,以便应对战事,平常不用朝廷南边送粮便已经十分难得,怎会反过来给中原送粮?

就在中枢深感困惑的时候,萧西驰的第二封奏折也到了,里面详细写明了粮食的来源。

萧西驰此前奉天子之命,对洛南严加管束,并重点关心了一下南滨一带的作物问题。

她记得之前温循等人便是通过询问当地土人,来寻找如何解决蛊病问题的方法,又想到南地天气比中原炎热,而藩属小国的水利工程肯定不如中原,他们能够在此滋长繁衍,并渐渐不奉中原命令,自然是因为国内粮食逐渐丰足的缘故,萧西驰便有些好奇,南滨本地人士到底是怎么解决的粮食问题。

洛南的这一位新君乃是萧西驰奉天子之命所册立,后者自然趁机攥住了此地国政大权,周边更是莫敢有违。

萧西驰仔细询问下来,发现南滨稻种跟大周不同。

洛南人不修水利设施,不懂移秧,更不会沤肥,基本只是随手而种,看天吃饭。

他们将国内流行的稻谷称为早稻,这个品种与萧西驰了解的寻常稻谷差异极大。

早稻耐旱,而且不择地而生,无论山坡平地都可以种植,此外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早稻的生长周期短,最短的只要六十天便能收获,长的也不过一百天左右,非要说缺点的话,口感不佳算是一个。

萧西驰在心中思忖,果然如陛下所言,一地有一地的风俗,当地人久居于此,自有一套办法适应环境。

洛南技术落后是缺陷,却也因此筛选出了一些耐旱耐涝的谷物品种,可以算是因祸得福。

萧西驰是可以称作名臣良将的人物,她当初虽是被扣在建平内当做质子,却并没浪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