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9
喜不自禁,甚至将精通医术的老嬷嬷送到了皇后宫中,平日所穿所用所食,皆需老嬷嬷亲自瞧过。
沈嵘每日下朝后,必前往皇后宫中,见她安然无恙方回书房批阅奏折。
三个月前,沈嵘被太后千叮万嘱,行事要有分寸,莫要胡来,沈嵘无奈,只得暂时与顾婵漪分住两殿。
三个月后,临近年关,即便事务繁杂,沈嵘还是搬回了皇后宫中。
白日里,沈嵘与顾婵漪分坐窗前,一人批阅奏折,一人或看书或绣花,安静且和谐。
月份渐长,太医请脉,摸出顾婵漪怀的是双胎。
顾婵漪的小舅母生的便是双胎,三表兄盛铭怀与四表兄盛铭志,两人虽容貌相同,却各有所长。
沈嵘知晓后,越加小心翼翼。太后甚至在年初祭祀时,很是和亡夫交待了一番,让他好好护佑儿媳。
春来雪化,顾婵漪的身子渐渐笨重,她不再出殿,仅是扶着小荷的手,每日在殿中走上几圈。
随之而来,便是各种腰酸浮肿的毛病,顾婵漪开始难以入眠,沈嵘便躺在她的身侧,轻声哄她。
或谈及前世他迅游各地的趣闻,或说些前朝大臣家的鸡毛蒜皮,总能逗的顾婵漪轻笑出声,渐渐忘记身子的疲乏,陷入沉睡。
如此相伴,顾婵漪那些时日方睡了好觉。
好不容易熬到端午,顾婵漪渐渐心态平和,甚至还能坐在窗台前,兴致勃勃地编制新的长命缕。
有她的,沈嵘的,太后的,兄长的,还有两个未出世的宝宝的。
沈嵘踏进殿门,便瞧见她垂首低眉,甚是认真的模样。
悄然行至近前,他看了眼案桌,在心里算了算数量,抿了抿唇,“今年可无需为你家阿兄准备这个了。”
顾婵漪瞥见地面上的影子,早早便知晓他站在她身后,只是故作不知。
骤然听到这话,她转头仰视身后的人,“这是为何?”
“自是有旁人为他编制。”
沈嵘俯身,从后面环抱住她,往日单手便能握住,甚至还有盈余,如今却需双手环抱,他稍稍偏头,还是让她受苦了。
顾婵漪背对着他,瞧不清他的神情,并未察觉沈嵘的情绪转变。
她眨眨眼,福至心灵,挑了下眉,既惊又喜,“莫不是白姐姐终于应了?”
“约莫年前,他们便能凯旋,届时你自去问她。”沈嵘贴着她的后背坐下,声音闷闷的。
顾婵漪放下尚未编完的长命缕,侧身看他,“这是怎的了?莫不是又有哪个大臣惹你生气了?”
沈嵘却摇头不语,将她搂进怀里。
顾婵漪抬起他的左手,将已然褪色显旧的长命缕解下,戴上新编的长命缕,轻声喃喃,“愿子攀事事顺遂,健健康康。”
沈嵘定定地看她,白日阳光透过窗子,落在她的身上,明亮且美好。
他伸手拿起案桌上的长命缕,解下她手腕上的旧长命缕,戴上新编的,握紧她的手,正色道:“愿阿媛身强体健,母子平安。”
眼见临盆在即,顾婵漪再次难以入眠,谁知,沈嵘竟比她还紧张,整日忧心忡忡,焦躁不已。
除了在纳妃之事上大动肝火外,向来温雅的君主日渐暴躁,朝臣背地里怨声载道,只盼皇后顺利生产。
暴雨骤降,冲淡连日暑气,电闪雷鸣,皇后腹痛难耐,俨然生产之期已至。
宫中顿时井然有序地忙碌起来,太后顾不得梳妆,得到消息便披上外衣,急匆匆赶到皇后殿中。
黎明破晓,日出东方,朝霞漫天。
婴儿的啼哭先后响起,母子平安。
第88章 番外二
◎游山玩水◎
兴平二十三年, 皇太子沈询迎娶太子少傅罗明承之女为太子妃。
兴平二十五年,太子妃于东宫诞下皇孙。
兴平二十六年,沈嵘留下一纸退位诏书,携皇后顾婵漪离开皇宫。
第二年元宵佳节, 沈询登基为帝, 改年号为延熹, 是为延熹元年。
出定东门, 向东而行, 约莫半月, 便到了东庆州。
自顾长策与白芷薇平定倭患后,东庆州这二十余年来, 再无倭人沿海侵扰,东庆百姓安居乐业,日渐物阜民丰。
沈嵘前世为摄政王时, 曾踏足东庆州,那时东庆沿海时常有倭人乘船而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恨极气极却无可奈何,朝中并无海军, 更无领兵之人。
他在东庆盘桓月余,方寻到合适的苗子,送至白芷薇身边,得白芷薇悉心教导。
等这个孩子长大,平定倭患,他却再未来过东庆。
今世, 他掌握先机, 登基后便立即组建海军, 并让善于领兵的顾长策与熟悉东庆的白芷薇,共同统领这支海军。
强强联合,势如破竹,兴平三年秋,捷报传入都城。
如今,他终于有闲暇,亲自来这块土地,看看这里的百姓。
海风咸腥,偶有海鱼跃水而出;晚霞漫天,瑰丽绚烂;有渔船缓缓而归,悠闲自在。
顾婵漪手捧披风,行至他身后,将披风披在他的身上,系好系带,立于他的身侧。
沈嵘伸手,握住她的手,温润有力。
“且在此处住些时日,过完重阳,我们便往南走。”
沈嵘牵着她的手,渐渐往回行,“丰庆南边,即便是冬日也无需燃炭取暖,还有许多平邺见不到的新鲜果蔬,你应当会喜欢。”
顾婵漪闻言,眉眼弯弯,轻轻点了下头。
虽然前世她陪在沈嵘身边,去过许多地方,但那时的大晋并非乐土,百姓民不聊生,艰难度日。
如今大晋经过沈嵘二十余年的治理,各地皆是胸怀百姓的官员,北狄不敢南侵,倭人不敢西来,南疆亦真心臣服。
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百姓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她知晓当初皇族并无可靠之人,沈嵘定要登上至高之位。
她亦知晓沈嵘其实不愿困守宫城,更愿隐匿身份,如寻常百姓般在民间行走。
正因前者,她心甘情愿随沈嵘入宫,陪他住在宫城,不得随意外出。
又因后者,她点头应允沈嵘,一同说服老夫人,三人悄然离开都城,将皇位传给询儿。
只是……
顾婵漪想到儿子,轻笑出声,“我们这般将询儿留在宫中,日后回去,恐怕他会怪我们。”
沈嵘不解,甚至停下脚步,神情很是一本正经。
“他十二岁后,便随他舅舅外出游玩,大晋上下,他何处未去过?我尚未说他留我们两人在宫中是何道理,如今我仅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竟还有颜面责怪父母?”
顾婵漪莞尔,毫不留情地戳破他的话。
“若无你点头应允,我阿兄如何会带他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