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5


对不上了。

古籍说“尧时冬至日短星昴”,那会看到正南方的星星是昴宿,可他怎么看到的是壁宿?

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在天幕竟是发生了偏移!

怎么回事?

他进行了研究,然后推算出了岁差的存在。

做好准备,死去的地理课知识要攻击人了。

以现代的天文学去解释岁差,是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差异带来了岁差。刚刚解释过回归年就是太阳年,而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真正周期。

便于理解,直接上模型示意动图。】

嬴政盯着水镜,津津有味地观看着。

若非现在是白天,他真想在水镜放映结束后,立刻看一看天幕上星宿是否发生了位置偏移,与《尚书》所载有何不同。

若真能有所发现,足以用来做文章。

《尚书》是儒家典籍,而他能用观察的星宿变化来对它做出新的注解。

经历被陨石雨砸头后,他信了星象是单纯的天文运动。不过,天象被他用到治国之术时,也可以变得复杂起来。

水镜:

【岁差,每一年的数值很小。如今知道大约每过71.6年,群星位置在天幕偏移1°。

古代的王朝没几个能熬过五个七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个人要推算岁差的存在必要在古人的观测数据上进行。

古代历法用星宿出没来定位节气,星宿偏移了短期内看不出,但积少终是成多。为了历法准确,必需引入岁差。

问题来了。

这对制定历法来说是极大的变动,不是一个人说改就改。

虞喜提出岁差存在,却没引起广泛重视。

一百多年以后,我们熟悉的祖冲之出现了,就是那位将圆周率测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他将岁差编入《大明历》。

那么立刻被广为使用了吗?

很遗憾,没有。

当时的权臣,现代很多人肯定都没听过其姓名,戴法兴驳斥祖冲之的这种行为是大逆不道,是“诬天背经”!

祖冲之据理力争做出《驳议》,后来孝武帝终是要接纳新历,但很快驾崩了。在权力斗争之下,《大明历》直到祖冲之去世后十年才被使用。

等到朝代兴替,大唐一统天下。

岁差,一个天文学的现象,再次没能被立刻认同其存在。

我们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李淳风,他在唐初编写《麟德历》时没有采用岁差,坚持认为“天周岁终”。

使用这种历书时间一长必出偏差,人们发现预报日食的时间不准确。

后来开元年间,僧一行编写了《大衍历》再度引入岁差。自那时起,岁差在中国历法中的应用终于不再被动摇了。

由『岁差』可见,历法的大变动背后所藏的故事复杂不已。权力斗争,朝代兴亡,尽在其中。天文现象本身很单纯,但是使用它的人不单纯就能大做特做文章。

听到此处,是不是觉得这集故事不够劲爆,不够有刺激性?不够让你们的血压起起伏伏?

这不就来了。

咕咕,我,乐于助人,时不时为观众朋友们解答一些小疑惑。

在读评论时发现某网友疑似在评论区钓鱼。ID就不说了,知名不具了。我点开跟评,居然没一个人给他上史料。

大家一起完成了让钓鱼佬空军成就。

我来做个恶人,打破乐子人们的空军操盘行动,把这条鱼给挂到鱼钩上。

不是随便挑故事来说,是和今天讲的历法联动上了。

有明一代,历法上出现了一处奇怪变动。

正统十四年,将《大统历》的日出日落标准时间从南京值改为北京值。

这很好理解,因为标准时间一般是随京师位置而改变的,就像我们今天习惯说北京时间几点几分。

先不谈为什么没在永乐帝年间就变了数值,这里一个奇怪的地方来了。

在正统十四年做出改动之后,很快,下一年的历法记录又变回了南京值。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法绝非说变就能变的,正统十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搞得历法变来变去呢?

关键词提示,明英宗朱祁镇。】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精神高度紧绷。

评论钓鱼失败了,但没想到咕咕今天主动讲起了这一段明朝往事。

从历法诡异变化,两人就有了极度不祥的预感。

——来了,来了!此劫大凶!

作者有话说:

岁差资料,参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陈久金

——

《天文学史话》,冯时。书中说了怎么求冬至点。

“古人计算太阳的视位置是从冬至点开始的,这使他们对于冬至点在星空间位置的测定十分重视。传统的观测方法是测定昏、且时刻的中星,这样可以容易地推算出夜半时刻的中星位置。

进而根据此时与中星对冲的太阳位置,按照太阳在天空中日行一度的规律,求出冬至点。公元前四世纪,古人运用这种方法观测得到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观测结果在汉初的历法中一直在沿用。”

第30章 第三十章

◎。◎

有刺激的明朝历史故事听。

嬴政调整坐姿洗耳恭听, 特意换了一块空白丝帛,一手拿好了笔,随时准备记录。

后事不忘, 前事之师。

此等言辞本不可能成立, 却因水镜成了真。以后事为鉴, 能知兴替。

水镜:

【朱祁镇, 明朝第六任皇帝。

他的祖父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登基。继位后,短短九个多月, 他就病逝了。

《明史》赞其“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因为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到永乐帝在位期间征战四方, 二十五年间都离不开这位为他稳定后方的长子。

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往往在战场之外。

朱高炽除了不善武功, 从农事、经济到民生都面面俱到地施以仁政。可惜, 他继位时间太短不满一年就病故,其子朱瞻基继位。

此时, 朱瞻基二十六岁。有别于父亲的不善武功, 他十五六岁就随祖父出征漠北蒙古。不能说是久经沙场, 那也有着充分的军事理论素养与军事实践经验。

登基仅仅一年多, 遇上了叔父朱高煦造反。

其实,朱瞻基上位后优待两位叔父, 但朱高煦死性不改。

说朱高煦贼心不死, 盖因他对皇位的窥觊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这件事, 朱棣必须要负责。

比起不善武功留守后方的长子朱高炽, 朱棣对跟随他一起出征而好逞勇武的次子朱高煦表现出了偏爱。

在朱棣起兵谋反时, 他在战场上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 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是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