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7
中海、红海等等地区。
有学者认为他也去过澳大利亚。
严谨点说是南方大陆,土澳的名称是很后来才有的。在书里,他称呼这块地方为罗娑斯,而且把如今的达尔文港区域叫做麻那里。
有关汪大渊是不是土澳最早发现者,这点没得到东西学界共识认同,所以咕咕才在“汪”字后面加了一个问号。
从地理位置上,澳洲离亚洲近,被元朝先发现很合逻辑。之所以没有详细记录,可能澳洲地形相关。
从东南亚去澳洲,先会到达它的北部。北部是大面积干旱与沙漠地区,没啥好看的,当时也找不到经济效益。
澳洲适宜居住地域多在东南角。
欧洲搞地理发现,是从美洲出发渡过太平洋,登陆澳洲的地点在东岸。那里是适宜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深入殖民。
地理环境的先天影响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
(回复43)』
元朝时期真有人发现南方大陆了吗?
朱元璋忍住此问,先把最后一段评论看完。
『△吐槽专用马甲:司马迁说得对,“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话过了一千六百多年,放在明朝身上也非常合适。
养猪大户:请咕咕多说些食物相关内容。美食大国的食物历史肯定有不少趣闻。
再加班就回去继承王位:美洲作物不只流量最高的三兄弟,还有很多其他作物。食辣星人提名讲一讲辣椒。
(回复99+)』
至此评论结束,水镜显出了保存视频的可选择清单界面。
这次,朱元璋仍旧没有选择保存。
尽管本集出现了世界地图,但那张图太简略了。如今总觉得下一集视频的内容会更好,更值得反复观影。
何况现在有暂停功能,可以让一群人赶来观影进行辅助记录,他也就不着急选择保存哪集视频。
等水镜消散后,向众人先抛出一问。
“朕没听过汪大渊。老四,你呢?”
朱元璋先点名朱棣。在获知永乐帝下西洋之举后,老四想必会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儿臣略闻一二。”
朱棣获知历史进程后,确实有了一番调查。
如今,郑和下西洋还没发生,不代表无从了解相关情况。
假设朝廷要派船队出航,不可能一拍脑袋就走,必是要做前期准备,从宋元时期的航海文献里找参考资料。
朱棣以此为切入点派人搞起了相关搜索,《岛夷志略》进入他的视野范围内,还对此书作者汪大渊做了相关调查。
“汪大渊生于八十二年前的元武宗至大四年,江西南昌人,家在赣江与抚河交汇的施尧村。自唐代以来,因地处水路网上,施尧村一带是有名的造船基地,商贾云集。
汪大渊在此环境中长大,而元朝汉人要入仕参政不易。汪家小有余财,汪大渊不满二十岁就去了当时最大最繁华的港口泉州港。随着民间商船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路。”
为什么说“当时”?
因为从洪武初年封了太仓市舶司后,朱元璋在洪武七年把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也给关了。如今沿海的全部市舶司都已经关闭,港口上再也没有合法的民间商船。
朱棣显然不认同父皇此举。
这会看似就事论事地叙述,实则是暗暗扎一下朱元璋,开港一事也要尽快提上日程。
他继续说:“汪大渊第一次出航走了五年。回来休息两三年,第二次出航又走了两年。儿臣尚未来得及读全《岛夷志略》,只翻了一两章,还没看到描写南方大陆的篇章,无从推断汪大渊发现澳洲是真是假。
不过,儿臣能肯定这书写得不错。对海外诸国的地貌物产、风土人情与航线风险等都有涉及,是吾等出海的必备参考。遗憾的是汪大渊已经不在人世,其后人暂未表现出相似的航海热情或喜好。”
「暂未」,这个词就很微妙。
汪大渊成为民间航海家,是元朝的环境给了他可能性。
如今,他的后人没有去闯荡大海的梦想,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明朝环境没给其出海的可能性。
一旦大环境变化,说不定就会有后辈血脉觉醒,效仿先祖了。
朱元璋深深瞧了朱棣一眼。反正大伙很快就要过上加班加点的好日子了。又问其他人,“你们呢?对今日影像有何感想?”
作者有话说:
【小贴士】郑和下西洋船队,在出发前必是看过汪大渊的书籍。
其副手马欢感慨:“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
本章美洲作物的欧洲种植历史,参考《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作物》,【日】酒井仲雄·著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
其余众人被朱元璋问有什么想法?
不论是不是第一次观看水镜, 眼下皆是震撼过深,三言两语说不清感想。
说不清,也得挑重点先说一二。
在场的没有一个傻子, 知道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被传召来此的人之中, 有些藩王年龄尚轻未曾去过封地, 六位官员也非朝中官职最高者。更有似姚广孝, 是未入朝廷僧官编制的寺庙主持。
洪武帝选择了十二人观看水镜,看中了其具备未来推进改革的潜力,那么作为被选中的人岂能没有当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朱棣已经谈及如今罕有人知的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以此暗指大明应将重启市舶司, 并且恢复鼓励民间商船出海经商。
二十多年前,朱元璋禁止商船出海,抑制商贸是为了防止动荡因素出现。
如今要重启民间通商, 不是仅仅颁布通商许可就行的,最先要考虑相关税收怎么制定?
搞经济, 洪武帝真的缺乏天赋技能。
有关这点, 在五月上旬的皇子皇孙临场抽考中,部分人回答了实话。
包括朱棣在内, 实话实写的五位皇子今天坐在了上书房内。他们能指出问题, 但对经济都不擅长。
这事要看专业人士。
今天, 年初新上任的户部侍郎卓敬被传召来。
他倒敢讲, “往年,征收的工商业税甚少, 此与唐朝以前不收麦税的原因相近。”
小麦以前不是主食, 所以才没将它纳入征税范围内。
同样, 朱元璋对工商业收税很低, 原因是他本来就没想让工商业发展起来。
“若要开放商贸, 必需改动税收制度。针对皇商、大商人必须增加税收力度, 而非转嫁给小本经营的商户。
不只改工商税,农业税亦需改良。为避免历史上的水稻事件,南北纳粮的分配比例从最初就要做足考量,不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