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1
回收。
在朱元璋推行宝钞时,规定民间禁止使用金银交易。想要大额交易,必须把金银兑换成等额的宝钞。问题在于再想用宝钞换回金银时,明朝政府却不允许了。
宝钞回收到朝廷手上的数量非常有限。
缴纳商业税时,按照七成宝钞三成钱币的比例,可以让宝钞回流。
明初却推行重农抑商,赋税的大头是田赋,商业税所占比很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间宝钞积压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能不走向贬值崩溃的结局。
洪武八年初次发行宝钞,合价一贯铜钱为最大的面额。
在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面值的宝钞事实上只能折价铜钱250文,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之高。
等到洪武三十年,沿海地区基本都不用宝钞而自发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百姓们已经主动停止使用宝钞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其根源失败于何处?
个人认为是明朝统治阶层在思想根源上对货币与经济的认知不充分,这从《元史》的编纂中就可见一斑。
《元史》为明初所撰写。
关于元代的货币史,其中《食货志》第一卷 列出了《钞法》,但仅仅用了829个字描写了从忽必烈时代的中统钞刊印到元末至大银钞的废除。
再到第五卷 突然又冒出来一条钞法内容,是至正十年的新钞发行事件,共计九百多字。②
明初编写的《元史》,其中的货币部分体例错乱且内容含糊不清。
史书都编出了这样,也就不必奇怪朱元璋为什么会弄出落后的大明宝钞制度了。】
朱元璋与朱棣看到此处,皆有恍然大悟感。
父子俩对视一眼,看到对方眼中仿佛写着一行大字,「经济相关人才,快来啊!」
人才不会凭空冒出来。
虽然两人都不擅长经济,但听了这一期水镜主题故事能确定只要认真治史可有收获。从秦汉至大明,中国经济发展兴衰史蕴藏着丰富历史经验,真懂了是能为后人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今年年末特考又能添一类新考题了。
水镜影像没有到此结束,就听咕咕的声音飘了出来。
【话到此处,本期“钱币”主题结束了。
算起来,我们已经一同观赏了“下西洋”、“身份证”、“历法”、“气候与植物”、“化学”、“字、纸、印刷术”、“钱币”七个主题。
「八件文物,剧透历史」系列只剩一件了。看进度条,大家能发现本集视频只放了一半。
视频后半部分,将放出最后一件文物主题「地图」。结合地图,也不搞复杂的内容,将此前挖的几个小坑填上。
先来看,白银全球矿脉地图。】
朱元璋与朱棣瞬间瞪大眼睛!
作者有话说:
本文进入完结倒计时啦~
开文说了是中短篇,写写明朝与秦朝的一些事。八个主题也就写得差不多了,这两天搞收尾会有加更掉落。
——
——
①引自:陶宗仪《辍耕录·钱币》“钱用于阳,楮用于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君临中夏,宜用楮币。”
②参考《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
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一更◎
哪个皇帝会拒绝一张白银矿脉分布的世界地图?
反正朱元璋与朱棣没有在这件事上故作姿态表示不要。
哪怕这章地图不够详细, 没有清晰标注出国家名称,只用银元宝作为记号标出了世界银矿的大致走向,但它也足够称得上绝密情报。
等啥啊!
立刻动笔, 依样画葫芦, 快速抄下来!
朱家父子俩早有准备。
此前农作物的引入视频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水镜上放过一幅粗略的全球地图。
早就把那幅世界地图复写了多份, 眼下派上了用场,取出简易地图直接在上面添加标记。
随着一笔笔落下,第一反应是隔壁东瀛的银矿资源很不错的样子。
水镜:【这幅地图画的是20世纪之前勘察到的全球银矿资源分布。
如图所示, 我国的银矿资源不能算丰富。虽有不少银矿标记,但小型矿多而大型矿少,贫矿多而富矿少。
外加当时的冶金技术, 限制了一些伴生银矿炼制出纯度较高的白银,使得国内本土银产量低。
同时, 还有一点限制了银矿的发掘。
古代讲究风水墓葬, 山陵之地多为墓葬首选场所,偏偏山脉里又是富于矿藏的地点。
采矿业得不到进步发展, 亦是被不能挖人祖坟的风俗所限制。
种种因素叠加让中国古代缺少本土白银来源。
那么明朝究竟缺不缺白银?
在此之前, 要回答的是大明是否需要大量白银?
如果不用白银, 即便本土银矿产出量少也无妨, 说的是宋元时期之前的中国。
明朝时期情况已经不能与之前朝代同日而语。
洪武末年,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在沿海地区的商贸领域已经名存实亡, 商人们自发改用金银进行大额支付。
不过, 明初实行抑制商业政策, 商贸领域所需的货币化银两尚且够用。
对于百姓来说, 进行大额支付的情况不多。哪怕宝钞急速贬值, 但在小额支付时惯用铜钱。
明初币制是铜钱宝钞并行。即便铜钱流通量紧巴巴的, 但也扛住了部分宝钞贬值引发的疾风骤雨。
最急于改变宝钞制度的,不是商人,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官员们。
明初官员的薪资俸禄由「实物+宝钞」构成,宝钞的跳楼式贬值让官员们越来越穷。
就在此刻,永乐帝带着他的点石成金技能来了。】
朱棣:???
在经过一系列的水镜影像教育后,他已经很有自知之明,从没发现自己与钱有缘。他在经济方面无知得很稳定,怎么能点石成金?
这是反讽吧?一定是反讽。
水镜:【最初,我们讲过郑和下西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关于下西洋究竟是赚钱或是亏钱,学者们有过激烈地争论。
假设赚钱,为什么后来会废止?
此处不能片面分析,而要从根源着手研究出洋成本由谁支付,而远航所得流入了谁的口袋。
古代官方组建下西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获利全归于朝廷,因为国库与皇帝私库是分开计算的。
且不论永乐帝将多少利润收入私库,这些钱财是否又被用于他去北边开疆扩土,就说在下西洋的互市交易中买到了胡椒,此物被Judy玩出来花来。
永乐帝的点金术启动!
永乐时期,大明宝钞越来越不行了,必须用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