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4
在明朝,徐皇后悠闲地一边写书,一边时不时欣赏一下被清朝众多才女刺激到的朱棣的表情,还火上浇油调侃:
“宋朝时期虽然造纸术印刷术发达,但是咱大明朝更发达。大明不但有了更白更好的竹纸,更好用的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还有了套色印刷。有‘朱墨本'‘双印本’,还有‘四色本’‘五色本’。大清时期大家族和民间都涌现了不少才女,还得感谢我大明呢。”
朱棣的表情更臭了。
大明有这么多技术,自己没多少才女,全贡献给后世,还是一个夺走他大明朱家政权的草原政权,真是好气!
在清朝,孝庄太皇太后心情舒畅,连病了许久的脸色都看起来好了许多。
她拍拍玄烨的手强调:“咱大清切不可学大明,挑选妻子要重才华重教育,断不可出现什么木匠皇帝道士皇帝。”
玄烨恭敬而崇拜地看着祖母:“孙儿知道,孙儿一向以祖母为榜样。”
【在夏商时期,因为还存在母系氏族残留,女子的地位在奴隶主阶层还能基本平等】
【从周朝开始,女子地位一路往下走。在贵族阶层,王后公主的权力也被约束,能见朝臣但是再也没有了军权,再也没有出现过女将军女祭司之类的实权女性。】
【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人命如草芥,女性地位再一步降低。】
【当时还有祈雨的巫女,但是从曾经的尊重到直接杀巫女求雨,巫女从掌握神权的祭司变成了牺牲品,贵族女性也好不到哪里去,生死婚姻不由自己做主。】
在夏商时期,当天下大旱,巫女打扮华丽,头上扎着五彩的羽毛,在准备好的祭坛上载歌载舞,以祈求神明降雨。
当时的人们认为,雨水属阴,女子也属阴,巫女就是神明的代言人,让巫女去祈雨,更能打动神明。
巫女站在高高的祭坛上,舞蹈祭祀祈雨;
在祭坛下,巫女焚烧龟壳祷告占卜,向君王传达神明的旨意。
走在人群中,巫女也是高高抬起头,庶民和奴隶都需要行礼让路。
到了周朝,国家设有专司祈雨的巫师,但是祈雨的权力转移到了周天子的手上,每年由周天子来祭天,祭祀时由众巫女组成舞蹈队,一边跳舞一边呼号,同时献上牺牲玉帛等贡品。
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春秋时期,鲁僖公冷漠地坐在高台上,下面是群情激奋的庶民,对着祭坛上的巫女愤怒喝道:
“再不下雨就杀了她!”
“晒死她!”
“晒死她!”
巫女被一件件脱下身上的衣服,在祭坛上鞭笞自己的身体,直到浑身是血。
她接近昏迷,但是庶民看到依然烈日炎炎,没有求来任何雨水,拿着石头向她砸去。
巫女只能继续一边舞动自己的身体,一边鞭笞自己,惩罚自己作为神明的使者却没法感动神明。
鲁僖公举起手示意,大臣和随军侍卫高声喝道:“烧死她!”
庶民们仿佛得到了启示,纷纷去抱来柴木,架在祭坛下。
有的手里已经举起火把,朝着柴木点燃过去。
巫女吓得浑身颤抖,可是根本不敢反抗。她更加疯狂地鞭笞自己,祈求天神降雨,让自己逃过这一劫。
但是天上依然没有下雨。
鲁僖公不耐烦了,他一声令下,侍卫亲自动手,把浑身是伤痕血迹的巫女从祭坛上抓住,仰面朝天绑在祭坛的木架上。
庶民们齐齐举起火把,把周围的木柴烧出熊熊大火。
年纪轻轻的巫女就这样被越来越旺盛的大火淹没其中,火焰烧红了半片天,直到里面的人影彻底看不清人形,热气流扭曲了这一片干燥的天空,一切依然什么都没有改变。
烈日依然高悬,温度依然干燥难耐,什么都没有发生。
庶民们茫然地看向他们的王:是他们错了吗?
鲁僖公一句话就把责任推给死人:
“巫女无德,天神不愿意降雨,是巫女失职。”
.
“鲁僖公才是真正的无德,到鲁穆公时想曝巫都被大臣劝阻下来。把降雨寄托在一位妇人身上,这是无能昏君才会做的事。”嬴政冷漠地点评,对大秦昔日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对手丝毫不看在眼里。
国君如此昏庸,难怪亡国。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刻,“女祸论”的理论也是从这个时期诞生。开始有了贞.操观,认为女子是“淫.邪”,女子是红颜祸水。
说得好像女人自己就能决定自己的人生似的,哪一位红颜祸水不是被男人送出去的牺牲品?不得不说,还是男人最懂男人。】
【西汉初期,人口凋敝时允许女性参加社会劳动时,女子还能拥有自己的产业;
到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被巩固后,“夫为妻纲”成为了家庭里的规则;东汉班固再次巩固“三纲六纪”,南宋朱熹倡导“三纲五常”,女性的地位一步步局限。】
夫妻之间的称呼转换,没有具体的朝代转变,是历史上的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在家庭之中,夫妻之间的地位差异。
荆咕做了个一个小动画视频。
身穿曲裾深衣的男女,互相鞠躬,互相喊着对方“良人”。
“良人,我当差去了!”丈夫穿好差役官府,跟忙碌着的妻子挥手告别。
妻子直起腰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也跟丈夫挥手:
“良人,你去吧,待会我去店内卖酒,你下朝回来直接去我那吃饭。”
“好勒!”
两夫妻各司其职,各自都称呼对方是“良人”,就像是现代互相喊“亲爱的”。
到了唐朝,身穿齐胸襦裙的女子骑着马,看到心上人,快乐地招呼对方一声“郎君”;
穿着幞头袍衫的男子正跟朋友在买书,听到女子声音,自己还没回头,旁边的兄弟故意刺激他:“哟,那边有小娘子在叫你,你怎么不理人家~”
男子羞得脸都红了,女子大大咧咧策马过来,在他身边停下,探头去看:“你看得什么书啊,也给我看看嘛。”
兄弟们把男子往女子身边一推,嘻嘻哈哈笑道:“看,一起看,天天看,白天晚上一起看!”
两人羞红了脸,一起低头,恰好看到书本上的诗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头顶上有桃花纷纷落下,盖在年轻男女的头上,转眼就变成了红盖头。
男子掀开女子的红盖头,看着面如桃花的妻子,深情地喊了一声:“娘子。”
女子娇羞地抬头,呼唤一声:“郎君。”
时光荏苒,彼此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含义,但是两人的感情依然一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