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0


色,还微微卷,口感很特别,客人们纷纷称赞,伊秉绶于是重赏了厨师,多次用这道面食宴请客人。

又一次,他的书法家朋友宋湘来府上作客,品尝这道面食后,询问自己叫什么名字。

得知该面食没有名字,宋湘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

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伊秉绶是福建人,福建有不少人在外务工,甚至去台湾和东南亚定居,语言文化有相似之处,福建人便将“伊面”带到台湾等地,成为了日本人制作的方便面的蓝本、公仔面的始祖。

发明方便面的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是日籍台湾人,从改姓氏来看就能看到十分亲日,深受日本殖民影响。后来开创了日清食品株式会社等多个企业,定居日本大阪。

吴百福于清朝末年的1910年出生于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省嘉义,父母都是华夏人,但是早亡,从小跟随祖父长大。后来安藤百福发明的方便面的过程几乎与“伊面”无异,很难说没有受到“伊面”的影响。

【根据敦煌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河西边塞军人的主食:酒三斛,黍米二斛,酱二斗。】

【在边塞之地,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最多的调味料就是各种酱。虽然应该与我们现代的酱差别很大。】

【历史上,与面食有关的著名军粮,还有诸葛亮的馒头——注意,古时候的包子也叫馒头,诸葛亮馒头是有馅儿的,还有锅盔。】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在亲自查看军中后勤军粮的制作。

他自己与夫人偶尔有心思一起下厨,研究厨艺,最近得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感觉可以用作军粮,特意来厨房这边传授厨娘。

“少水,多用干面。”

“对,面团就是要硬一点,用力揉。”

“用大锅炕,要热一点。”

诸葛亮在指挥厨娘做锅盔,当锅盔炕熟的香味飘出去,张飞大大咧咧闻香而来。

“嘿丞相在这偷吃什么好东西?”

“你瞧这是什么。”诸葛亮指着铁锅表面贴满的饼子道。

张飞也不怕热,伸手就去揭了一张,烫的一边呼气一边往嘴里塞:“这硬邦邦的,拍起来啪啪响,看起来像是锅上面裹了一层盔甲。”

一片片的饼子一圈圈黏在锅的表面,还是椭圆边缘层层叠叠,看起来像是战士盔甲上一片片的甲片交错相叠。

诸葛亮哈哈一笑:“那就叫锅盔吧!”

看着张飞吃得津津有味,诸葛亮也没亏待其他人。

等到一锅锅盔全熟了,诸葛亮让厨娘把新出炉的锅盔端出去,分发给其他士兵:“来来来,让大家尝尝这锅盔好不好吃!”

.

“娘,我想吃锅盔!”

汉朝时期的小朋友扯着母亲的衣服,看天幕看得流口水。

看天幕上的士兵吃得香喷喷,这锅盔一定很好吃吧。

她娘亲同样看得津津有味,这个做法看起来不难。就是那个铁锅有些难,铁那么贵,家里怎么买得起铁锅。

妇人有些犯难:“家里没有铁锅,不知道用陶锅可不可以?或者直接贴石头上?”

主要是用高温炕嘛,那面饼看起来也简单。

她丈夫在旁边笑呵呵看着:“想吃就吃,让娘给你做。”

自从天幕出现,教授了许多手艺后,家里农田施了绿肥产量比往年高了些,还学会了用豆子做豆腐,卖豆腐也能挣点粮食。有了多余的米面,给孩子做个饼子填填肚子就不会如往年那样吝啬。

谁不想把孩子养的更好点,还不是穷闹得。

妇人白了丈夫一眼,嘴上光会说,万一陶锅炸了失败了呢。

想了想,还是先用石头试试吧,实在不行,咬咬牙买口铁锅也不是不行。

“看完天幕,娘就给你做!”女子摸摸女儿的头,眼神温柔。

晚上就试试,若是能成,日后能再多个卖锅盔的活计也好。

【说起干粮,古代许多兵书只记录“阵法”,非常详细的、真实的行军过程反而不记录,以致于有些文人夸大的过程,除了写故事讲故事很厉害,行军上参考价值不大。】

【这里不得不夸一句《纪效新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可以说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兵书,不会打仗的人看了都得学会。不仅有排兵布阵、练兵习武,还有日常的干粮、军心等。不要觉得军粮军心不重要,知道古代多少士兵哗变仅仅因为拖欠军饷吃不饱饭吗?】

最出名的士兵哗变,就属于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

东汉末年,出了一位因为朝廷拖欠军饷气到自己打进朝堂称霸的枭雄,名叫董卓;

明朝末年,因为朝廷没钱,多次拖欠军饷,多地产生士兵哗变。

于是朝廷索性开除部分驿卒,被开除的驿卒里有一个人,名叫李自成。李自成的“铁饭碗”丢了,没处吃饭,最后直接反了。

后来李自成打孙传庭,知道对方军中同样军粮不足,断了孙传庭的粮草,导致孙传庭战败,大明最后的战斗力也瘫痪。

.

“是啊,我们要求很多吗?我们拿命打仗,只是要求吃饱肚子而已,都不让我们吃饱肚子,如何去打仗!”

哗变的士兵很有话说。

他们吃不饱肚子,饿得浑身无力,兵器都拿不起了,怎么打仗?

战败了还要被追责,被砍头,反正都是个死,还不如吃饱了肚子做个饱死鬼!

【明朝戚继光在自己的兵书《纪效新书》中也有记录戚家军的干粮,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光饼”的做法。】

“光饼”是将面粉和好,擀成小圆块,可以加入不同的佐料做出不同的味道,然后放在碳炉里烤熟,做好之后中间穿孔用绳子串起来,如同串铜钱一样。士兵将这一串干粮挂在自己身上,饿了就扯两块下来吃。

这种有味道的光饼类似现代的石子馍,比较硬,但是口感和味道还可以,是比较可靠的干粮。

还有一种干粮,做法也被戚继光记录在《纪效新书》上:

将米二升,炒黄包裹,一升研磨为细末,一升另外包起来。麦面两升,一升用香油作媒,一升蒸熟,六合用好烧酒浸泡,晒干,再浸泡,以不入为度,研为面粉,另外包起来。四合用盐、醋晒浸泡,以不入为度,晒研为末,另包。行军之际,非被贼围困至紧要关头,不许用。

炒黄、蒸熟、酒浸、晒干,加上盐和醋和香油,有一点点味道,还有足够的热量,能保存也能饱肚子。

至于味道,不能保证。

.

俞大猷故意捅了捅戚继光的胳膊:“好吃吗?”

戚继光假笑:“特别好吃,你想尝尝吗?”

“那算了。”俞大猷才不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