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5
致了朝廷的军队一步步沦落。
到了宋朝,军队分三种:禁兵、厢兵和乡兵,边境地区有蕃兵。
禁兵是正规军,负责守卫京师,担任征战和屯戍边郡、地方;
厢兵是地方军队,实际上专任劳役,分属各州和部分中央机构,担任筑城、修路、运输等任务,日常不训练;
乡兵就是民兵,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但是因为宋朝复杂的四面环敌形势,部分区域的乡兵因为常年作战反而有更强的战斗力。
禁兵、厢兵都实行募兵制,“亢健者”入禁兵,“短弱者”入厢兵,二者都需要黥面涅臂,不得退役,终身服役制。
若是人数有短缺,从入选者的子弟中补选,如果逃亡或者犯罪,惩罚极重;
每遇凶年饥岁,大量招募破产农民,从而形成宋朝冗兵冗费的局面。而且因为良家子不愿意当兵,往往只能收编盗贼为兵,在兵源短缺时,罪犯也是士兵的来源之一,军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
.
看到大宋的募兵法,挑选的破产农民、盗贼,这让择优录取的唐朝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宋朝是不是以为,只要四肢健全能卖命就能当兵?”
军营中,一个个身材健硕的士兵正在军营中围着一团团的开火吃饭。
他们看着天幕里瘦胳膊瘦腿的农民被前行拉去当兵,嫌弃中还带着怜惜:“破产农民不去好好安置,拉去当兵,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力气打仗?”
后面的越听越气,士兵们大口大口咀嚼着热乎乎的饼子,仿佛在撕咬宋朝统治者的肉。
“这纯粹就是被拉去当炮灰,上战场死的最快。”
“还有盗贼,本就目无法纪,拉去当兵能听军令吗?就不怕一犯横直接把将军给砍了?”
“不选良家子选罪犯,这样的士兵打仗不行,欺负乡里肯定祸害人。”
作为行军多年的士兵,经验丰富,什么没见过。
人多了,总有一两个人面兽心的家伙。
有些士兵在自己家乡都是熟人,表现得人模人样,一到外地,打胜仗后就成了禽兽,欺负女子,抢夺金银,虐待老幼,什么不做人的事都做。
大唐还都是择优录取,选良家子都有这样的隐患,那些本来就是盗贼罪犯的士兵打胜仗之后如何为非作歹,更是不敢想。
最后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这宋朝,果然不行!”
【而且,宋朝真正掌握兵权的将领,可能完全不懂军事,这才是真正让人绝望的事。】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永乐之战”。】
公元1081年,宋夏永乐之战。
宋神宗举行熙宁变法,举全国之力增加国库收入,攻伐西夏,想要一雪前耻。
初期,宋军势如破竹,却在灵州城下折戟沉沙,但依然还是占领了大量地盘。
种谔上谏宋神宗,以筑城的方式稳固防线,并且逐步蚕食西夏领土,等城池稳固后,攻占灵州就是时间问题。
宋神宗采纳了这个方式,但是并没有重用种谔,而是按照宋朝皇帝一贯的手法,派遣了自己的心腹——文臣徐禧,和宦官李舜举。
正是因为这一举动,让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惨败。
徐禧选择了永乐城作为筑城地点,发动23万民夫建城,14天之后,就修建起了永乐城。
这个位置看起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距离西夏不远。
也因此,西夏很快就发现了永乐城的动静,并且迅速做出反应,开始集结军队。
党项人并不多,为了抽取大军,从平民壮丁中10抽9,可谓是全民皆兵,最终抽调出30万大军,向永乐城气势汹汹杀来。
【我曾经想在军事这一章节讲述古代战术,然后翻阅了一下东西方的兵书后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东方的兵书,大部分只讲述阵法、计谋,看起来天花乱坠,很适合编成语。但是西方的兵书才是真正的实用性的兵书,士兵,地理。】
【宋朝能写出最早的兵书,但是这些兵书同样是文人编纂,并非武将。】
【所以它不会在意,城池里有没有水源这种“小问题”。文人认为白起打胜仗是为士兵吮吸脓血,是与士兵同吃同住就足够了,是仁者会收心,是想出一个奇谋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当时负责的还有军官种谔,但是宋神宗宁愿委任一个文官和一个宦官,都不愿意将军权还给应该领兵的将军。
所谓术业有专攻,如果所有的文官都能因为道德高尚、文采华丽就□□,还要武将做什么?
【但是兵书不会告诉你,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就如同王莽变法,每一个变革看起来都很完美,但是最后以农民起义结束。】
【文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只会高高在上。】
【徐禧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最终也做到了奋勇抗敌,与士兵同甘共苦。
他只有一个缺点,他不是真正的武将。】
徐禧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书生意气的文官,不懂战争,也不懂士兵。
从一开始,种谔就认为永乐城不适合防守,因为没有水源。这都不是位置合不合适,就是原则性问题。
但是徐禧认为可以在城外修水寨,并且把种谔打发到了延州城;
——于是当西夏军包围永乐城,轻而易举就隔断了水寨于永乐城的联系,永乐城彻底断水。
当西夏士兵即将到来,大将高永享认为城中士兵太少,而且没有水,最好放弃永乐城。
徐禧认为高永享动摇军心,把高永享投入监狱;
后来士兵劝徐禧先疏散城中无辜百姓,徐禧要民众与士兵共同进退,再次拒绝。
于是当城中水源不足,百姓活活渴死,士兵渴到不得不去喝马粪里的汁水。
当西夏军到来,大将高永能提议在西夏军还未列阵好时提前偷袭,徐禧再次拒绝,要亲自带兵出城列阵迎敌。
等徐禧整顿军马,排好兵阵,轮到前一步整顿完成的西夏军发起猛攻。
最重要的是,西夏举全国之力来袭,抽取大军30万,而永乐城只有3万兵马,里面包括不到1万的骑兵,还有23万都是修城的民夫。
西夏的30万大军包围了整座永乐城,徐禧还要开城门出去派兵列阵正面迎敌,除了送死没有其他结局。
兵书上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终究只是兵书上的奇迹,徐禧并没有能创造奇迹。
生死存亡之际,士兵提议突围,徐禧再度拒绝。
最终,永乐城变为人间炼狱,没有一个人能逃生。
高永能战死,徐禧和监军太监一起死于乱军之中,士兵、百姓、修城的民夫、役夫等二十万余人全部死在永乐城。
此次战败,是北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利。它葬送了熙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