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6
法,也葬送了宋神宗不顾朝臣反对坚持的举全国之力来抗击西夏的决心,葬送了大宋好不容易敢打的决心。
永乐城惨败传回朝中后,宋神宗当朝痛哭,认为是自己的错导致了二十几万人的惨死。
受此刺激后,宋神宗壮志未酬,于三年后饮恨而死,享年38岁。
【但是,徐禧败给西夏,造成二十万伤亡真得是变法的错误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是每一个文官,都擅长打仗的。其次,徐禧正是一名文官。】
【在战争的一开始,这位从没打过仗的文官就做出一个最大的错误判断:守城,你守城也要先判断地理位置,这座城,没有任何水源!】
【永乐城惨案,可以说完完全全是徐禧一个人的错!】
宋神宗正提起灵州之战:“筑城为战策略不错,可以一试。”
说着他就看向自己喜爱的大臣徐禧,正要点名,就听到天幕说起永乐之战,说起了这次惨败全是徐禧一个人的错。
更重要的是,他听到自己受此刺激三年后就死了!三年后,才38岁就死了!
宋神宗盯着徐禧,后面的话语怎么都说不出口了,手默默捂住胸口,觉得现在就有些受刺激不舒服了。
徐禧脸色通红地低下头,不敢面对同僚的视线。
因为他颇有才华,是康州太守黄庶的女婿,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姐夫,年纪轻轻就收到宋神宗的器重,成为帝王的心腹。
所以宋神宗才把如此重要的战事交给心腹,给他镀金积累军功,也出于对将军不信任、更信任文臣心腹的原因。
但是谁能知道,败的如此之惨,惨到几千年后还有后人在骂。
“臣,无力担负此等重任,请陛下另做人选!”徐禧主动拒绝了这个注定要惨败的领军任务。
已经被骂了一次,不想再被骂了。
宋神宗也不放心,又看向别的心腹大臣。
谁知一个比一个拒绝的快,为了拒绝,装病的都来了。
宋神宗很快就想到了原因,注定要失败的战役,谁背上都要惹得一身骚,难道直接放弃?
可是现在大宋已经占领西夏两千里地,只要坚守住,就能反攻!
天幕都指出战败的原因,难道依然不能反败为胜?
最后,是提出建议的种谔主动申请:“臣请令!负责永乐城之战!”
既然是他提出的筑城蚕食,他早就有所打算,只是原本因为帝王的多疑没有直接提出。
现在看来,文臣不敢担负责任,他敢!
武将本就是生死就在一线间,左右不过一个死字,战死也比连累二十万百姓无辜死去的好!
宋神宗深呼吸一口气,第一次没有点新的文臣和监军。
他看了看天幕,耳边天幕的骂声还没停,终于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好,这一次,以武将为主!”
“种谔为主将,高永能、高永享为偏将,辅佐尔等筑城蚕食西夏。”
“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尽管文臣立刻有反对,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死期也近在眼前,宋神宗反而淡定了。
大臣再要上谏,宋神宗就捂着心口:“天幕说朕三年后就要含恨而死,爱卿是想现在就气死朕吗?”
大臣瞬间闭嘴。
然后紧张,对啊,永乐城万一又战败,陛下又给气死了怎么办?
于是开始改口风劝宋神宗注意身体,让太医来看病,开始围着宋神宗的龙体劝谏。
三位武将并没有去管文臣们,强行忍住兴奋,彼此对视一眼。
尽管他们知道,历史上的自己很可能都死在永乐城,但是这一次,可以痛痛快快打一战,这是大宋建国以来多久没有过的事了!
或许,从现在开始,大宋将会迎来新的局面!
三人眼神坚定:为了其他武将,为了大宋的未来,这一战,必须赢!
【不说老将,就连打过仗的老兵也能看出多处不妥之处,提出有用的建议。但是徐禧拒绝,并且以他文人的理想主义,拿出看过的兵书上的知识,来运用到实际之中。最后,死在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征路上。】
【而这样的错误,发生在宋朝许多次战役上。】
其他朝代是打了胜仗之后升官发财,在宋朝打仗,非常憋屈。
不说打胜仗之后没法升官还可能贬官,在战场上真正懂军事的武将没有权利,反而听什么都不懂的文官和监军太监瞎指挥,最终眼睁睁看着大军送死,连累自己送命。
杨家将的原型杨业,死于监军太监的记仇;
还有军神岳飞,死的更憋屈!
十二道金牌追回,以“莫须有”罪名杀死。
反观权臣,花石纲宰相蔡京,马球太尉高俅,蟋蟀宰相贾似道,都是宋朝特产。
奸臣不需要文采,只需要会玩乐,会阿谀奉承,会哄帝王开心就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此风气,如何能够打胜仗!
【宋朝军队的弱,是从上到下的弱。是帝王的权力欲,是文人的嘴强,是武将的卑微,是底层士兵的不受重视!】
【但是宋人弱吗?】
【并不弱。】
一身红衣的杨妙真,站在抗金的战场上,擦拭着梨花枪上的鲜血,身后的红袄军投来敬佩的眼神;
宋朝沦陷在金人的北方,辛弃疾正在独饮独酌,他的桌子上放着凛冽的寒剑,目光透过窗口,看向了他想加入的起义军;
边境的军营中,梁红玉与韩世忠正在对招,周围的士兵一边看一边学习,看到兴头连连叫好;
南宋鄂州,岳飞正在训练岳家军,他儿子岳云忍不住分心看向天幕,被岳飞毫不客气叫出来受罚……
他们在后世声名赫赫,在当时武德丰沛,战绩醒目。
然而,最终都没有得到重用,一身武艺败给无能的朝廷。
【前面举过武林高手的例子,朝廷崇文轻武时,民间武林高手众多。】
【现在再看另一个同样是朝廷不管,但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缘边弓箭手。】
宋朝的“弓箭手”和“弓手”叫法比较混乱,“弓手”并非是弓箭手的简称,而是隶属地方的基层治安武装力量。
“弓箭手”也不止是手持弓箭的士兵,还有一种地方武装势力——比如缘边弓箭手,就是隶属北宋乡兵系统的西北土兵部队。
这支土兵也不是全部使用弓箭,武器自备,根据自己的财力准备武器。
.
地处两国边缘的当地人,饱受战争之苦,也让当地民风彪悍,无论男女都很能打。
西夏与宋朝交界处的土人就是如此,不论哪一方发起战争,最苦的都是当地人。
宋人的村子里,有守卫者站在高处看到远处的军旗伴随着尘土而来,立刻冲下来通风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