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6
一样的大将军!”
李文忠:……
天幕出现了这么几回,这傻小子竟然还没发现若是称呼之左右加上了奇怪的符号,其实是在反讽吗?
他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妙的预感。
总感觉这小子干出来的事情恐怕会超乎他的想象。
【要看这李景隆的面板呢,那确实能称得上一句金光闪闪,主要是他爹的金光。他爹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名将曹国公李文忠,功绩实打实的明初前三,真配享太庙的那种。
且李文忠最擅长骑兵作战,在明朝建立之后,又多次出兵追讨北元残兵,让蒙古人自此再也不敢回望中华,死后谥号“武靖”,是对他赫赫战功的认可。
但是他的这个被戏称为“明初第一战神”的好大儿嘛,那就很是让人一眼难尽了。
俗话说的好,敌人下饭的操作,就
是我们炫饭的动力。
听说朱允炆将主帅换成李景隆,统御五十万大军,朱棣简直是大喜过望,表示“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
也就是说,兵法上说一共有五种败相,说来好巧,李景隆每一个都踩中了呢。】
李文忠一言难尽地看了一眼渐渐将自己松开的儿子。
其实这种时候,天幕就大可不必将他的功绩一起带上了。
他还是想要点脸的。
永乐皇帝朱棣则美滋滋表示,也不是每一个儿子都能跟自己一样优秀地继承老爹的军事才能的嘛。
【因此,朱棣甚为放心地将北平的防务交给了姚广孝与世子朱高炽,自己率兵去支援被辽东军围困的永平了。
当然,说来很是心酸,作为自己这一方唯一的作战核心兼战术大脑,虽然要远程驰援永平,但是计策还是得留下来的,拒绝了诸将死守卢沟桥的建议,反而决定以空桥计利诱之,希望南军可以孤军深入。
李景隆不负朱棣所望,听说朱棣率兵走了,又看到卢沟桥前无守兵,丝毫没有怀疑,甚至还觉得十分开心,一定是因为朱棣已无计可施。
于是也不等援军,立刻马上就准备攻城。】
嘿,这话说的。
朱棣对此很是不满。
听着好像是他没怎么把李景隆当回事一样,好歹当时的李景隆手下还有那么多兵丁呢,自己怎么也会意思意思重视一下的嘛。
只是卢沟桥前无守兵,李景隆就是再贪功冒进没有脑子也不会顺利上套的嘛,当然还是需得自己分军而出,做出一副北平城防务空虚的样子给李景隆看才行。
何况……
当时他早就盯上大宁城自家弟弟手下的精兵很久了。
都是亲兄弟嘛,亲兄弟不就是用来坑入伙的嘛!
【攻城就攻城嘛,还指挥失当,几次攻城都没能成功。
其实也不是一面倒的败局,其中李景隆麾下的都督瞿能险些攻下张掖门,但李景隆这人素来刚愎贪功,不愿手下人建此功业,因此十分忌惮,喝止了他的行动,于是北平安然无恙。
趁夜,燕军汲水浇于城墙上,十月的北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次日,城墙便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南军难以攀登,又因天寒地冻的,李景隆竟然还让士兵们植戟立雪中,于是冻死者不计其数,南军攻势顿时大减,只好退守山海关。】
朱元璋:……
他之前就知道李景隆并不擅长兵法韬略,但也万万没想到,骁勇善战的李文忠的儿子竟然能拉跨到如此程度。
再一次刷新了他对于天幕带有特殊符号的称谓的认知。
你们这些后世之人,意有所指的骂人是真的要命啊。
他甚至不用思考就能想到李景隆的脸色会如何变换。
如果不是因为身处在他爹身边,朱棣是一定忍不住想笑的。
哎,他今天怎么就没称病不来呢。
陪老头子看
天幕有什么意思,他就该躲在自己的府里悄悄看的嘛。
这样连刚刚那鞭子都不会挨呢。
失策失策。
朱棣只好深深吸了口气,强行忍住。
【至于此时的朱棣嘛,三下五除一将永平搞定之后,自己抄小路就往宁王所在的大宁城而去,见着自家弟弟宁王朱权就握着人的手哭诉自己如今有多么多么的艰难,表示想要弟弟多收留自己几日,让朱权帮忙给朝廷上书谢罪免死。原本就更在两方之中踟蹰,尚未听从朝廷的诏令返回京师的朱权心有恻隐,于是收留了朱棣。我个人觉得,搞不好朱权其实也是半推半就。
毕竟朱棣要是玩完了,下一个大冤种搞不好就是他自己。
反正史书上说:居数日,情好甚洽。
过了几天,朱棣提出自己要告辞了,朱权便率领全家前来送行。如果真是信了朱棣那一番话,那怎么会朱棣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不得等朝廷派兵来押人?】
嗐,这话说的。
干嘛要分析得这么明白,他不得给自己留点后路?
万一他哥要是造反失败了,他还好说自己只是被胁迫了呢,这样还能保下全家的性命呢。
主要是……
在亲哥手下如何还不好说,但是在朱允炆的手下,他恐怕是要么死要么软禁,再也想不出第三条路来。
朱棣则丝毫不意外。
他虽然喜欢出奇兵,但也不喜欢打无准备的仗,既然敢只身赴大宁城,自然是看到了宁王的犹豫,也自觉自己那一行成功的机率至少有八成以上方才会出手。
他可不是莽撞的人。
再说了,哭诉卖惨什么的,这种东西,还不是手拿把掐?
【而在朱棣驻留大宁城的那几天,其手下之人也暗自入城结交大宁城的官兵,又提前埋伏在了送行的郊外,将宁王一家裹挟着去了北平,大宁城精锐悉数反叛,皆被朱棣收编,于是燕军势力大增,当然,朱权也没有闲着,进入燕军之后经常替他哥草拟檄文。
既然搞到了兵源,朱棣自然是回过头来狠狠杀向李景隆。
作为虎父犬子的典型代表人物,对上朱棣,李景隆不能说是兵败山倒,只能说是基本没什么还手之力,被朱棣耍的那叫一个团团转。
郑村坝之战一战,损兵十余万,丢盔卸甲,损失了数十万人的辎重。
又被燕军一出声东击西佯打大同的行为调动得疲于奔命,最后在冰天雪地里白奔波了一个多月,兵力装备损失惨重,士气也受到重创,但燕军那边却有意外之喜,路上偶然巧遇了蒙古来降的军队,又扩充了一波兵力,打着打着,人还变多了。
这大概也是唐、明两位太宗的相似之处吧。】
就是这么巧呢。
打不过他们投降不是理所当然的嘛,投降了当然就顺便收编了呗。
反正他最是缺人了。
但时至今日,想起李景隆竟然打不过就轻装逃跑,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