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1
因此,本次视频不讲深奥的化学原理,就浅聊一番古人留下的有趣化学知识相关痕迹。
提到古代化学,很多人会联想到方士。某种角度上,他们是最初的化学家。
以下先贴一张表格1.jpg。如图所示,列出了一些炼丹炉中的常客。
大家可以看到铜、铅、铁、砷、汞等等成分。不免生出一些迷思,究竟为什么古代人会选择把这堆元素往肚子里送?并且认为它们能组成长生不老药呢?
大道至简,有些离谱的操作却往往基于朴实的理论。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重金属中毒,古人看到的却是金属与天地同寿。
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写到:
“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药。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 ”
这段话道尽了古代炼丹家所信奉的基本理论。
谁说古人脑洞小,方士们真的很敢想。
想求长生,吃会生老病死的植物达不到效果,要吃就吃能常存的金石。妄图将人类的身体与金石的坚固融合到一起。
草木易腐,金石常在,若想长生必选后者。
在炼化金石时,又会看到各种奇妙变化,例如化学反应会发出一些奇丽焰火光泽。
这等玄妙变化与大自然出现的日月光辉联系在一起。发光之物意味着蕴含天地灵气,让服用金石丹品变得更顺利成章。
以此理论再看炼丹术,某种意义上它也能自成一体。我来开一个脑洞,反观如今在研发的机械外骨骼,可否称作炼丹术的变种?机器人研发是否是某种意义上是种有缺陷的永生?当年的金石内服,如今却是改为外用。
不发散思维。话说回来,古人从丹炉出发,或有心或无意将将其中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就有制作豆腐。】
嬴政:来了!
朕无需等到下一集故事,现在就能先判断答题是否正确。
作者有话说:
二更比较晚,估计要十一二点~
【小贴士】:
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无毒,辛,微寒。生山谷,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除邪鬼,产乳金疮。”其作为矿物类常用中药被誉为“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主要用于治疗热病。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二更◎
【卤水点豆腐, 一物降一物。这句俗语出自《西游记》,后来广为人知。它展示出一种制作豆腐的方式。即,在豆浆里加入适量盐卤, 煮熟到适宜温度能做出豆腐。
豆腐却不只有唯一的制作途径。不用盐卤, 改用石膏加入豆浆, 仍能制出豆腐。
图2-3.jpg, 对比展示两种的制作过程与成品。
如图所示,我们能看到两种豆腐有明显区别。
习惯上,称呼卤水所点豆腐为「老豆腐或北豆腐」, 而将石膏所制豆腐称为「嫩豆腐或南豆腐」。
“老”与“嫩”两字,形象描述了两种豆腐的口感与外形。
坊间传闻里,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偶然制作出了豆腐, 但此说法依旧存疑,未得学界公认。
空穴来风, 必有其因。
炼丹术所涉及的原材料广泛, 石膏更是一味常用药。
汉朝开始推广石磨,让喝豆浆的人越来越多。石膏与豆浆, 当两者相遇制出豆腐也就非常合乎逻辑。
那么为什么会制出不同种类的豆腐?
以此探究下去, 就会发现小小的豆腐蕴含奇妙的知识。
豆腐的制作过程, 是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 让豆浆所含的蛋白质发生了聚沉现象。
盐卤,来自于制盐的盐池。把残留在池中的母液蒸发后冷却, 就能获得结块的盐卤, 其含有大量氯化镁。
石膏, 开采天然矿所得, 含有大量的硫酸钙。生石膏与烧制后的熟石膏, 它们在制作豆腐的用量上亦有不同。
凝固剂不会只有卤水与石膏。如今常见的还有葡萄糖酸内酯, 它能制成常见的内酯豆腐。】
嬴政:朕听懂了,但更加不懂了。
懂的是他写出的两种制造豆腐方法正确。
不懂的是氯化镁、硫酸钙、葡萄糖酸内酯等称呼从何而来?它们是什么意思?与大豆发生反应时有哪些区别?
显然,咕咕没有进一步解惑的意思。
【氯化镁与硫酸钙是盐类凝固剂,葡萄糖酸-δ-内酯是酸类凝固剂。它们在让大豆蛋白质发生聚沉反应时有哪些不同的机理,此处就不阐述了。
说好了的,不让那些死去的化学知识攻击我们,很想了解更多原理的观众朋友还请自行度娘。
说回古代化学。除去发明豆腐,还能在哪里寻得其踪影?
所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转化,所以它在生活中必是无处不在。首先要讲农业与食物。
农耕大国,立国之本是农业。
种地离不开两种物品:农药与肥料。前者防治病虫害,后者帮助作物茁壮生长。
在数千年的漫长农耕史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深入,有很多种类的农药与肥料,此处就举简单的例子。
古代农药的制作来源广泛,分别从植物、矿物、动物提取有效物质。
《神农本草经》提到“松毛杀米虫”,《王祯农书》里记载了“硫黄与雄黄做烟熏之”可以用来除虫。
明末奇书《天工开物》,更是记载了炼制白///砒的方式,将它制成农药除去老鼠。这种除鼠害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肥料的使用上,古人也发现了多种多样的来源。
比如豆科植物,苜蓿、绿豆、大豆、紫云英等等都有固氮肥田的性能。比如把人粪与动物粪便经过腐熟发酵后用作肥料。
矿物亦可做肥料。
植物生长不可缺乏硫、钙等元素,其现象也被古人发现了。
例如咱们都知道的美食大家苏东坡,他在《格物粗谈》就记录过用硫磺做茄子的肥料。 ①
例如徐光启《农政全书》里提到,用石灰,或牛猪的骨头来给植物施肥。
如今去分析这些古代农药配方,不难看出这就是在给植物补充其必须的硫元素、钙元素。
食物中的化学知识远不只于此,真要聊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就再说一个如今厨房里必备物品——盐。
盐,在古代无疑是国家级的重要战略性物资。早在周代就有专门掌管盐的官员,称之为“盐人”。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自然资源分布不同,炼制食盐的